|
本帖最后由 ytwscc 于 2021-3-21 17:19 编辑
如果是实体波,为什么不能停下来,保留下来其中一个阶段。而不是继续接力传播下去,也不是说转换为能量后保留下来,也不是减慢,就是把这个阶段保留下来。就好像一个人留不住水波这种东西,不管怎么留都只会留下一些能量,本身消失在背景中。我觉得电磁波还是一种看不见的世界背景物质的形态改变的扩散,也就是还是一种机械波。只不过没发现背后的介质。我觉得他们说的不对。
认真的说,人直接感觉到世界的本质都是感觉到能量,人类科技延伸出来的探测其实也是,本质也是对能量的探测,来揣摩背后的物质性质。探测到的对能量有反应的东西,一定是物质吗,其实我觉得背后可能是物质,也可能是空间的某种排列组合结构,也就是能量。我觉得人类把一些相对可以稳定保持的变化缓慢的东西,就定义为物质,追根下去能量和物质在微观上边界会模糊。。。。因为本来就是人类的划分。能量上也可以叠加能量,就好象电磁波可以承载信息,水波通过干涉可以构成一定的结构,如果它们变化更缓慢,更稳定,而不是立马消失,比如以年为单位,就可能以水波为基础,构成一个世界,就好象以碳基的简单结构为基础,只要碳基结构足够稳定提供了时间,就能形成生物界。虽然这一切可能会随着这个“想象中稳定的水波这个基础”缓慢的消解而崩解支离为泡影,“想象中那种缓慢稳定的、水波的形成和消解,包括它们中间的各种形态过程”,其实这有点好像元素周期表上物质的排列和迁移,其实本质可能就是一种能量附加在简单的变化迟钝的物质背景上,因为时间够长,形成的林林总总复杂缤纷的现象。
而那些原子核质子中子什么的,以及轰出来的碎片,可能本质也不过是空间上附带能量/空间背景上的一种结构。这能解释一些现在觉得奇怪的现象。比如包括所谓物质和所谓能量的互相转换。比如观测到某种微粒在实验中在这一点消失,同时在另一点出现,微粒维持总量不变,但位置不可捉摸。可以想象宇宙空间的“真空”其实是一个积木填满的东西,但是缺几个积木,当摇晃摇晃这个世界,里面的积木位置就会移动,表面看上去,就好象“一个位置的空缺消失”,”同时在另一点出现“,也就是物质其实本质可能是构成宇宙背景的某种东西里的气泡,而且正如积木构成的世界,积木之间头尾衔接如贪吃蛇,分头、尾、背、腹的接口,如果是充实的,自然什么都探测不到,如果有一个气泡,自然就会露出“头、尾”之类的接口,人就会以为真的观测到了某种有确定特点性质的一个完整微粒。这个气泡在长度和宽度上的拥有“几个积木”的跨度,就露出几个”头、尾、背、腹“之类的接口,就是目前认为的不同种类的微粒,横跨多的大气泡,能打散释放能量,而压缩合并释放的能量更大。而且长度和宽度反差大的气泡,就如“某子 某子数量反差多”的微粒,会不稳定容易释放能量转化为其它物质。我感觉这很可能是最后研究出的方向,也就是最后特别简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