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自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Category:%E7%9B%AE%E9%95%9C
惠更斯目镜(H式或HW式目镜)是由二片相互分离的平凸透镜组成的目镜,凸面都朝向物镜一端,其中较大的一块透镜焦距近似为较小的一块透镜焦距的3倍,两块透镜的距离为焦距之和的一半。两个透镜使用同种牌号的玻璃制成。这种两片组的目镜是17世纪由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发明的,因此命名为惠更斯目镜。惠更斯目镜能够有效地消除彗差、倍率色差,像散也很小,但不能显著降低球差和位置色差,而且像场较弯曲,向眼睛一端突出,视场很小,出瞳距离很短。惠更斯目镜属于第一代目镜,容易制造,价格低廉,但缺点很多,而且第一主焦点在两块透镜之间,不能安装十字丝或分划板,因此不能作为测微目镜,因此惠更斯目镜在望远镜中不常用。如果将场镜由平凸透镜改为弯月形透镜即可改善场曲,增大视场。
普罗素目镜(PL式目镜)是由两组完全相同或者稍有不同的消色差胶合透镜组成,特点是畸变小,视场可达42-45度,但是出瞳距离较短,只能达到焦距的70%-80%,因此在短焦时人眼观察起来很不舒服。由于两个消色差胶合透镜可以完全相同,因此成本较低,广泛应用于各种小型天文望远镜上。普罗斯尔目镜属于第二代目镜,是由乔治·西蒙·普罗素于1860年发明的。
阿贝无畸变目镜(OR式目镜)采用四片组结构,由一块三胶合透镜和一块平凸透镜组成,其中三胶合透镜中间的一块为负透镜。阿贝无畸变目镜能够很好地消除球差、色差,还消除了畸变,视场约为40-45度,特别适用于高倍率的观测,如观察行星的表面。这种目镜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恩斯特·阿贝于1880年发明的。
冉斯登目镜(R式或SR式目镜)是一种两片组的目镜,由两块尺寸、光学玻璃牌号均相同的平凸透镜组成。这种目镜能够消除畸变和色差,有效地降低球差,可以安装十字丝或分划板作为测微目镜和导引目镜。但视场不大,而且场镜平面距离视场光栏很近,场镜上的灰尘能够在视场中直接看到。冉斯登目镜属于第一代目镜,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特别适合于小型望远镜使用。
凯尔纳目镜(K式目镜)是一种三片组的目镜,其场镜是一块双凸透镜,接目镜则由两块透镜组成,能够消除倍率色差,同时也能有效地降低位置色差、像散和畸变。这种目镜是卡尔·凯尔纳于1850年在冉斯登目镜的基础上改进称的,也叫做“消色差冉斯登目镜”。凯尔纳目镜在中、低倍率上相比惠更斯目镜和冉斯登目镜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属于第二代目镜,价格相对低廉。凯尔纳目镜一个重要的缺点是镜片之间的内反射,随着现代抗反射镀膜的广泛应用,这个缺点逐步得到克服。
关于目镜的结构和效果
转自http://www.lcsky.org/2.0/en/node/8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