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老鸡蛋 于 2010-8-29 16:18 编辑
物镜口径,经常被简称为“口径”,指的是望远镜中起主要聚光作用的那片镜片未受遮挡的部分,也就是实际有效的那部分镜片的直径。一般以毫米做单位。对于口径非常大的望远镜也常用米做单位。
对于折射式望远镜,物镜口径一般是望远镜前端的凸透镜(或透镜组)的有效通光口径。
对于反射式望远镜,物镜口径一般是望远镜镜筒后部的反射镜的有效通光口径。
对于折反射式望远镜,物镜口径一般用望远镜前端的改正镜和后部的反射镜的口径共同表示。
物镜口径是衡量望远镜(特别是天文望远镜)性能指标的最重要的参数,它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望远镜的聚光本领。
物镜口径与分辨本领
物镜口径与望远镜的分辨本领有直接的关系。天文望远镜中刚刚能够区分开两个星点的角距离叫做分辨角,用希腊字母δ表示,采用弧度做单位。分辨角越小,表示越能分辨出靠得近的天体。分辨角与物镜口径的关系(瑞利关系)是:
δ﹦1.22λ/D
其中λ是入射光的波长,D是望远镜的物镜口径。
上式仅仅是望远镜理论上能够达到的分辨角的极限。实际上由于大气湍流、望远镜镜片本身的形状偏差等原因望远镜很少能够到达此理论值。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物镜口径越大,分辨角越小,望远镜的分辨本领越高,分辨出天体细节的能力越强。此外,望远镜的口径越大,收集到的光越多,从而能够看到越为暗弱的天体。基于以上原因,现代的大型望远镜都以追求大的物镜口径为主要目标。
放大倍数 光学望远镜的放大倍数是指被观测物体的张角,在经过望远镜的光学系统后被扩大多少倍。比如1000米外一个1米大小的物体,肉眼直接观测时,其张角约为0.001弧度;用放大倍数为10倍的望远镜观察该物体,其张角为0.01弧度,相当于肉眼从100米外观察该物体。
放大倍数的计算公式如下:M = F / f 其中M表示放大倍数,F表示物镜的焦距,f表示目镜的焦距。
望远镜的放大倍数通常刻在镜身上,用倍数×物镜口径来表达。比如8×30,表示该望远镜放大倍数为8倍,物镜口径为30毫米。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 ... 7%E5%80%8D%E6%95%B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