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ytwscc 于 2022-6-27 06:24 编辑
这俩产品设计方向差别比较大。
这个2000元的采用的目镜,是一种传统结构,视野小,透光率高的结构。棱镜方面据闪闪红星版友的介绍,是胶合的棱镜,也是透光率高,根据望远镜整体外形,怀疑采用的是小棱镜——小棱镜的特点,要是没搞错,我的理解也是透光率高(因为光线在里面走的路程短,穿过玻璃薄,只是简单猜测),视野小。它走的是忽略部分性能、偏科特长生的路线。
小金刚采用的目镜,是一种比较新一些的,对于畸变控制比较完善的目镜,结构复杂,镜片数更多,视野大,同时中心的分辨率和透光率做好的难度更大。ED玻璃和亮度关系不大,ED在高倍下能一定程度优化分辨率,但是6倍这种低倍可能不太明显。它走的是比较均衡的思维,也就是尽力各种技术,尽力全优生路线。
总结,是两个方向的路,2000的走的是根据自己的用户需求舍掉一些性能方面,偏科特长生的路线。小金刚走的是比较做加法的思维,也就是尽力均衡的尽量全优生路线。
你提到的这两个方面,恰好是2000的这个偏科特长路线的“突出点”。所以假设都以同样的成本精度来做的话,偏科特长的方向显然是更容易做好。
但——实际中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很多时候并不是技术和理论因素,很多时候是人为因素,和一些偶然因素,比如批次质量之类的。
所以实际如何还是需要实际来回答。
觉得这个2000的6X30最初设计时,有可能确实有水平和勇气——放弃一些性能,以实惠的价格大批量装备军队,它的一些弱点比如视野小,恰好在现在战场上不敏感(优缺点部分抵消),个人主观感觉,本来有一种“花小钱办实事”的实用主义风格。但是似乎在生产阶段不知何种原因没有体现出来,价格优势不但没有凸显,反而让人有些觉得有较大优化空间,是什么原因呢?
就好像不知道为什么定价如此表面上看没有竞争力,也不清楚为什么设计上要牺牲很多性能去提高透光率这一习惯上的非核心指标,所以还是出于保守不把话说死。
虽然觉得,存在未知的情况的可能性,似乎又不是太高。。。。
——按道理合理的成本是应该在性能上显示出来的。如果没有在性能方面明显现实出来,那这个成本就算在生产中存在,也不是很合理。
其实争了半天,双方的争执不就大概围绕1个问题:
A方说:价格高的离谱
B方说:高的价格值得,对应虽然确实存在、还未被我们注意到的优势。
A方说:那优势基本不存在,基本只是贵。
B方说:有理由相信,存在潜在优势。(虽然还不太有直接的证据)
双方越说越远。
就是所谓值不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