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name}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镜痴特区003: 神鏡級R - Z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3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1. Swarovski 10x42 EL (2003-5)

視場:6.3度   眼距:15mm   重量:780G 稜鏡echan五稜鏡 分類:中型鏡 雅號:鏡后 產地:奧地利 參考價格HKD 10000

先旨聲明: 個人長期非常主觀地認為Zeiss 才是雙筒鏡光學正宗, Leica 只能當是二弟而Swarovski 在光學上只算是細老三.  然而近10多年Swarovski 極速上位, 憑籍悠久製造精品優勢而建立的品牌效應, 且外近年來她(請先留意這代名詞的性別!)在自然、觀鳥活動上花了不少功夫, 其產品亦凸出強調自然觀察功能,開始產生強烈效果, 大有成為歐系鏡首強之勢, 建立起一個強大網絡客群, Swarovski的光学實力絕對是不下於其他品牌.

她的光學部據官方公佈是於1949年成立, 於50周年她推出了8.5X42及10X42EL直筒觀鳥鏡, 在設計階段曾資詢不少觀鳥者的意見, 旨在打造一系列完美的鏡皇. 結果如何? 看看市場反應最實際(容後再談). 

言歸正傳.先評其機身.個人認為在任何當代藝術博物館內一定要有這枝EL觀鳥鏡作永久展藏!.它的手工、品質和外型設計是我見過的眾多雙筒鏡品牌中最好的,鏡身散發著獨特的高貴氣質.若只計機械結構而不計光學品質的話這枝鏡絕對肯定比對手們高上至少一個檔次.其無中軸設計固然是其一大特色,鏡身雖不是同級最輕但非常輕巧易持,加上姆指握位合理,只需單手握持已可.此外一些不為人所注意的細節如物鏡蓋也經特別設計,連鏡身包膠也找不到接口痕跡,單是用手指轉動超順滑的眼杯環已是一種高級享受!唯一弱點, 可能是其中央對焦+視度調節轉鈕結構較弱, 容易出現毛病.

至於光學表現方面當然也是一等級數.首先它的鏡面鍍膜質素超高,如同寶石的物鏡面反射著暗橙紅色與目鏡反射琥珀色的光芒已屬藝術境界,有如寶石般散發出鮮艷奪目的光芒.實際觀測上整個畫面都非常寬闊清晰極富高級感,邊緣雖不是全直但像差也不甚明顯,在像差修正上和歐系鏡的pin-cushion distortion取得良好平行.影像當然玲瓏剔透,而銳利度亦是頂級水準,無需懷疑.色差存在但無需坦心.它和其主要對手最大分野是其色調(及色彩還原度).比起SLC的明顯偏青黃色EL已大有改善,但在晴天下和Nikon SE, Leica BN 同級鏡比較,覺得EL 的色調比較偏向冷青,某些陽光情況下個人感覺有半丁點像透過輕微茶色玻璃觀景之感.反之SE 和 (尤其)BN 色調較為鮮艷濃郁,色彩還原度較高,而且在陽光下二者的影像似乎較亮.它們自是"好色之徒"首選.但EL在某些情況亦有優勢,有同好覺得EL 在陰暗環境下反而較光及反差較佳,而且風格清麗自然.個人覺得在大霧陰天環境下EL的顯像質素也較對手順眼自然.孰優熟劣實在沒法回答,只能說這幾枝鏡的光學質素均屬世界級,各有千秋,烈酒清酒如何取捨視乎個人口味而定.

个人意見,和評鏡無關: 評論Swarovski 產品還有一個獨有要素: 品味. EL明顯是設計來爭奪鏡皇寶坐,然而其修長纖巧的高雅外型卻予人一種.......女人味(難聽點是女人形) !其外型似乎和男性偉岸形像不太匹配,這點以8/10x32系列更為明顯.既然如此Swarovski 不如再進一步,推出鑲上水晶碎石的粉紅版EL: 飛鷹標記改為天鵝嘜頭、金屬Swarovski 名牌改為水晶名牌、頸帶改為繡花絹帶,放在水晶專門店內售賣,以吸引更多年輕職業女性(而這顧客族群往往更捨得花錢).

作為旗艦級產品,即使售價較同級產品高(但手工肯定較佳)仍可保持不俗銷路足以證明其實力,但EL 之所以未能取得絕对優勢始終是其色調取向.始終買鏡時會有部份人(包括筆者)較傾向色彩艷麗之機種, 這點在光學設計時要詳細考慮.個人認為EL不適合被譽為鏡皇,而應被譽為鏡后. (03年後机型鍍膜玉出现娈化,必須留意.) 

2. Swarovski 8x32 EL (2004-9)

視場:8度   眼距:15mm   重量:610G 稜鏡echan五稜鏡 分類:中型鏡 雅號:鏡后 產地:奧地利 參考價格HKD 9000

這枝鏡和10x42 EL同出一系, 手工一流,非常輕巧易持, 機械部份評論不贅.光學自然亦屬極高境界,影像非常順眼,此評論亦不贅.反而有一點要特別提及: 此鏡的鍍膜外觀呈暗琥珀綠色,和較舊的10x42EL不同.此鏡用上較新的SWROBRIGHT稜鏡鍍膜. 在晴天環境下即使和Leica BR比較, EL予本人的感覺亦不覺偏色.(新款鍍膜的SLC亦然.) 亦即意味著Swarovski最大的偏色弱點亦得到大幅修正,色調取向正常.(但筆者主觀地認為,在外觀上仍以舊10x42EL的寶石橙色較搶眼,新型鍍膜色彩較低調-----不過此意見沒有實際意義.)

3. Swarovski 8x20 Pocket (2004-2)

視場:6.6度   眼距:13mm   重量:215G 稜鏡echan五稜鏡 分類:袖珍鏡 產地:奧地利 參考價格HKD 3500

Swarovski出品全屬精品,此小鏡當然亦不例外.優雅的外形,典雅的設計,手工當然亦是最最頂級,光學上也極佳.它的機身非常輕巧,鏡腔內注氫氮防水,比Leica Trinovid Compact 更高一級. 眼杯為順滑旋轉式設計,非常好用.光學表現方面當然亦很好,視野如一Leica 般闊,一樣有Pin-cushion 畸變但似乎比Leica 的少一點, 邊緣影像變形較為輕微.和Leica 最大分別是影像微微偏青,感覺較泠,光度稍暗但清晰度很高.

個人認為它和Leica Trinovid Compact在光學上各有千秋,而手工當以Swarovski較佳.個人較喜歡 Swarovski,但3000多元一枝8x20實在頗嚇人,效果卻一定不及中型鏡種.個人認為除非是超級發燒友,否則不如買枝中高級8x30雙筒鏡更合理.此外Nikon Venturer LX 和Zeiss Victory Compact 在細鏡表現扳回一城,光學品質反而更佳.而Swarovski Pocket 並不如EL般,沒有什麼其他優勢.

4. Swarovski SLC 10x50WB (2003-12, 2004-7)

視場:6.4度   眼距:17mm   重量:1160G 稜鏡echan五稜鏡 分類:中(大)型鏡 雅號:硬漢 產地:奧地利 參考價格: HKD 8000-9500

這枝雙筒鏡是Swarovski 90年代所推出SLC直筒鏡系列的其中一員,規格和Leica 10x50 Trinovid 接近, 遂將二鏡作一比較. SLC 外形是非常高雅,十分高級. 一如最新型號EL 般它的手工、外觀品質和人體工學是我見過的眾多雙筒鏡中除同門EL外是最好的,鏡身包膠沒有接口縫隙(天衣無縫?),機身非常堅固紮實、陽剛味極濃但不笨重.持在手中時發現姆指剛好自然放在鏡背的姆指凹位內,手感一流. 另外和EL一樣單是用手指旋出超順滑的眼杯亦是一種高級享受.但是它的重量卻比Leica 同級機型還重10克.對焦方式和EL差不多.單以外型而言,SLC 一定傲視同群,無出其右.

光學方面,首先它的物鏡鍍膜外觀為深紅色(據聞是Schott 提供玻璃), 反光度比Leica 暗深綠色稍高, 視野寬闊但比Leica同級機型稍稍細一丁點,兩者一樣有Pin-cushion 畸變,但應比Leica 小半丁點.感覺上影像風格比Leica 稍硬,銳利度很高.二者最大分別是SLC 畫面明顯較偏黃綠色,色彩不及Leica 鮮明濃艷, 而且光度比Leica 低一點,在晚上觀星時SLC尤其不利.若純以光學表現選擇, Leica 的確比較正路.當然SLC 也絕對是頂級機型.喜歡高貴外型大型雙筒鏡之愛美人仕,SLC絕對是首選.

還有2點需要考慮: 首先Swarovski較強調品質管理,質素一般較有保證產品質素,次貨並不常見.而且十分注重售後服務.其次是Swarovski在ebay二手市場上較為受歡迎,二手價格不低.SLC10x42 和8x30由於EL關係致使市場定位比較尷尬.不用說EL光學品質一定稍較SLC佳.其實10x42SLC的陽剛外型非常討好,不知可否換上EL的光學元件?

5. Swarovski 10x40 Habicht (2004-8)

視場:6.2度   眼距:13mm   重量:690G 稜鏡:普羅2型 分類:中型鏡 產地:奧地利 參考價格: HKD 5000-5600

Swarovski 傳統系列比較沉寂低調,市場反應似乎不佳,所知者甚少.Habicht意思是鷹,亦是Swarovski雙筒鏡標記.此系列年代久遠,70年代已有生產.現坊間存貨極罕,相信只有鏡癡級同好才知道其存在.廠方似乎對之亦不甚重視,心機已完全偏往EL 及SLC系列.難道這系列是雞肋,Swarovski想放棄乎?

近日有幸一睹其真身,驚見其外觀古雅樸實,機身纖巧輕盈但非常堅固,手工當然是很Swarovski.而且最叫人驚訝是它是一枝罕有的注氮防水的傳統普羅型中央調焦 + 獨立右眼視度調較雙筒鏡.外對焦結構會導致目鏡上下移動.究竟它如何做到注氮充氣而且還可以防水4米?!Mission impossible. 此鏡為了人體工學手持舒適故稜鏡室做得比較細.中央對焦輪及右眼視度調節環比較難轉動,阻力較大,可能是因防水關係. 橡膠眼杯顯示其老式設計.

光學表現則尚待詳細評估, 初步結果是它的眼距較短, 幸好筆者戴著眼鏡仍可看到整個視場, 舒適度約和Nikon 8x30E差不多,還算可以接受. 鏡片深藍色多層鍍膜質素不俗,透光率應不下於新型產品.由於稜鏡較細,出射光瞳有極輕微的稜鏡cut-field現像,和Kowa 7x40ZCF差不多,但這不會影響光學品質,無需介懷. 此鏡視場也屬廣闊,中央影像清晰度和銳利度應極佳,光度也很好.色彩鮮明度有待考究,但應不會差到那裡,初步觀測此鏡似乎在偏色上頗為忠于原色,比老SLC系佳.邊緣直線畸變不明顯,pincushion distortion比同門鏡更為收斂,值得嘉許.但视場2/3外影像較散.

初步評價是Habicht質素甚高,有力和鏡皇級構型一拚.只要改用現代目鏡設計、提高邊緣像質、進一步加強鍍膜質素、維持價格優勢,這將會對不具防水功能的SE構成重大衝擊.更何況Swarovski的直筒鏡對大中華地區而言較為昂貴,不易為中產家庭所接受.此機型有力填補市場空白. 

(詳細評測請參閱格鏡專頁:  Swarovski HabichtV.S. Nikon SE)

6. Swarovski 7x42 Habicht (2004-9)

視場:6.5度   眼距:14mm   重量:690G 稜鏡:普羅2型 分類:中型鏡 產地:奧地利 參考價格: HKD 4200-4800

和同系Swarovski 傳統系列一樣,此鏡不為世人(包括廠方)重視,使用者數量凰鳳毛麟角.單看規格已知原因:視場只有6.5度實教人卻步.然而有資深鏡友對之讚口不絕,令人迷惑.
此鏡機械部份和10x40完全一樣,不贅.鏡面反光呈暗紫紅加暗琥珀黃色,反光度低,是除舊10x42EL鍍膜外賣相最吸引者,質素極高.影像風格和頂級日系7x50非常相似,色調鮮明準確、像差輕微、影像非常銳利,已臻至sharp境界,光學上沒可挑剔.表面視場雖只有45.5度,但實際觀測效果卻和其他7x50差不多,沒有特別侷促感.視距也足夠長,戴眼鏡使用也不成問題.

對一般用家來說,10x40,8x30視場始終較大,較為正路.然而對高級7x50擁甍來說,此鏡一定要在考慮之列.就記憶所及,它的光學表現應可和任可一枝7x50打成平手.但它擁有數個無可比擬的優點:
1. Habicht重量不及頂級7x50機型一半.
2. 頂級機型沒有如Habicht中央對焦設計,不合觀鳥之用.
3. Habicht比部份7x50還便宜,又有30年保養,又是歐洲鏡,非常難得.
對於手頭不甚充裕又想享用頂級鏡之鏡友,Habicht (7x42,8x30,10x40)會是極有吸引力的!
 
7. Swarovski SLC 7x42B Habicht (2004-8)

視場:8度   眼距:20mm   重量:950G 稜鏡echan五稜鏡 分類:中型鏡 雅號:硬漢 產地:奧地利 參考價格: HKD 7000-8000

這枝雙筒鏡是Swarovski 90年代初所推出SLC直筒鏡系列的其中一早期成員,規格亦和Leica 7x42 Trinovid 接近. 筆者所試的是97年型號.SLC 外形是非常高雅,十分高級. 一如最新型號EL 般它的手工、外觀品質和人體工學是我見過的眾多雙筒鏡中除同門EL外是最好的.陽剛味極濃但不笨重.持在手中時發現姆指剛好自然放在鏡背的姆指凹位內,手感一流. 個人認為7x42及10x42是整系列中外型最佳的,長短大少比例恰到好處,可惜其重量以今天標準來說是較重.

光學方面,首先它的目鏡鍍膜外觀為深紅紫色(多層鍍膜)而物鏡則只呈紫藍色(應是單層Magnesium Fluride鍍膜),不像新機型的紫紅色鍍膜,這點需特別指明.畫面色調稍為偏黃,但不礙眼,看樹林尤感銳舒適順眼.色彩亦算可以,但不夠搶眼.

此鏡表觀視場雖只有56度,但實際觀測效果卻完全沒侷促感,比一些60度的中價機型還佳.影像質素非常高,銳利度極佳,色差非常輕微,而且視場邊緣畸變輕微,邊緣直線也沒有娈形,只是有點輕微鬆散.若望新型號可減少偏色和重量問題的話,它絕對有力問鼎7倍鏡皇之寶座.

8. Swarovski 8x30WB SLC (2004-10)

視場:7.8度   眼距:15mm   重量:5900G 稜鏡echan五稜鏡 分類:中型鏡 產地:奧地利 參考價格: HKD 6000

8x30 SLC是SLC系列中年資最長的機型,自1985年首度推出以來不斷改良,至今仍繼續生產。外觀上此鏡不及大口徑型號般強悍,但仍不失為一枝外觀出眾的精品。590克的重量雖不是現今市面上最纖小的8X30/32,但它的便攜性使它仍是一枝出色的旅行鏡。

此鏡的機體構造當然是一貫Swarovski水準,不過此鏡的對焦環和右眼視度調節環分置於中軸前後。對焦環在中軸前比較少見,亦較不便使用(轉焦點時要用尾指),成為一個較嚴重的設計問題。

光學表現方面,和舊款SLC比較則有些分別。此鏡用上較新的SWROBRIGHT稜鏡鍍膜,物鏡亦呈少見的綠色反光。實測效果方面,此鏡在影像鮮明度、光度和色彩還原方面都不像以前所見過的舊SLC機型。就筆者記憶所及,它的光學表現和新的8x32EL頗為相近,影像光亮而且色彩非常鮮明亮麗,顏色準確,完全不覺偏色,其影像風格(尤其色調)似Leica-BR多於似SLC舊型,真是世界大同。

此鏡的光學表現在日間場合完全可滿足我對觀景的要求,加上其全天候便攜性和,「較合理」的價錢,已肯定成為筆者的日常配鏡。但在觀星場合由於口徑所限,使之不能成為觀星器具。純就產品質素而言,這支SLC除對焦系統較突兀、視距不夠長外其他問題不大,是枝可使用家非常滿意的產品。然而這種「好好先生」的取態卻又令它失卻了其以往光學表現別樹一幟的特色,對Swarovski收藏家來說不是一件好事。此外此8x30型號除面對其他廠方競爭外還要面對同門EL和HABICHT(Porro鏡)的競爭,在公司的商業政策下它亦可能成為犧牲者。不过个人金錢投它一票,使之成為日用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3 14:29:40编辑过]

发表于 2005-6-3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9. Takahashi 22x60 Astronomer (2003-2)
視場:2.1度   眼距:20mm   重量:2KG 稜鏡:普羅2型 分類:大型鏡 產地:日本 參考價格: HKD 5500-7000
對非天文愛好者而言, 日本高橋是一個陌生的名字. 高橋專門生產高級螢石 (原料來自 Canon子公司Optrcon) 折射鏡和堅固穩陣的EM系赤道儀, 地位相等為天文望遠鏡中的Roll Royce.
近年它積極進軍天文雙筒鏡市場, 在二千年推出了少見的22x60天文學家雙筒鏡.
它的外型很巨大, 有如2個包有星圖的長物鏡筒駁在傳統普羅稜鏡機身上. 口徑雖然是60mm 但體積和長度可能比Fujinon 16x70更大. 機身非常堅固, 一定要駁在腳架上. 它原全和Celestron 10x60 在不同層次.
光學表現方面, 高橋出品本來必屬佳品, 但今次卻沒有重大突破. 在一個觀鳥場合下, 覺得它的清晰度和 Nikon SE, Zeiss Night Owl, Leica BN 差不多. 雖然用上螢石做物鏡, 但仍發覺在高反差影像邊緣仍有色差出現. 另外它的影像銳利度也不及筆者手上的SE, 而它的窄視場也令筆者不敢恭維. 不過 用于天文觀測, 它可能帶級你不少歡樂.
希望日後有機會和Fujinon 16x70 作詳盡比較, 而這枝"天文學家"亦點出了製造優良的雙筒鏡, 除了優異的光學材料外, 亦需要其他先進設計技術配合的.
 
10. Zeiss 7x42 ClassiC Dialyt 
視場:8.6度   眼距:約20mm   重量:800G 稜鏡:A-K prism 分類:中型鏡 雅號:一代鏡皇 產地:德國 參考價格: HKD 7500-8500
這枝直筒望遠鏡一如其名: Classic!沿自100年前(Since1905)的古典設計時至今日仍未落伍,仍是很多老一輩觀鳥族的至愛.即使你對雙筒鏡興趣不大,有機會也應看看這枝光學史上永恆經典.此鏡亦是首批稜鏡經過相位修正鍍膜處理的機種.
先說此鏡缺點:1.不是防水型號,機型為傳統中央式外部對焦,水密性始終較差.但基本上結構非常堅固,能達到是防塵防水氣要求(water resistant),鏡內腔正常應不會發霉.2.Eyecup眼杯是硬橡膠式,不易反下3.價錢比同級鏡相對昂貴.
然而這些全不影響此鏡的名氣! 究竟此鏡有何魔力,迄立百年?首先是其機身設計合理.機體外層包裹厚膠,內層結構堅固,一般野外撞擊絕無問題,此點在世界各地曾通過不小實際測試.其次是其設計極佳,非常容易手持,重量平衡恰到好處,非常適合手持觀測.此外其傳統大型中央對焦環非常易用.
至於光學質素方面,廠方聰明地選擇了7倍較低倍率,方面控制色差.其精緻高質素鍍膜(T coating, 暗紫紅色高級鍍膜) 與透光率較高的Abbe-Koenig prisms雙劍合壁,使影像變得極明亮,反差極高,解像度極佳.此外它的鍍膜似乎能與時並進,不斷進步.
此外廣角目鏡帶來的闊視場加長良視距使這枝鏡在當年一鏡獨尊、難逢敵手:觀景時如看大銀幕電視, 加上目鏡鏡杯造得很薄,戴眼鏡人仕透過此鏡觀星時會看像到一個很薄的大圈,內裡充滿星點,但眼睛稍向外望時則甚麼也不見,其效果非常震撼.今天其他頂級鏡種即使Leica Trinovid/ Swarovski SLC/ Fujinon FMTSX 也不能造到,因其眼杯較闊.不過,此鏡的邊緣像差比較顯現,出現場曲及pin-cushion distortion現象,但比起Victory仍然較佳,仍可接受範圍之內.觀景時此鏡色彩非常鮮明亮麗,但色調明顯稍偏鮮黃,感覺上增加亮度和反差.
以前此鏡真是打遍天下無敵手,惟近年Leica 憑藉出色的鍍膜技術,色彩控制及防水功能,SwarovskiEL?SLC 精湛的設計及Nikon SE等針對蔡司而來的新型鏡種不斷湧現,使Dialyt受到不少壓力,而且7倍受歡迎程度亦今非昔比,故此銷路有所影響,但仍是一枝值得敬重的一代鏡皇.
 
11. Zeiss 10x40 Victory II BT--已停產
視場:約6.2度   眼距:約16mm   重量:730G 稜鏡:A-K Prism 分類:中型鏡 產地:德國 參考價格: HKD 8000-9000
光學泰斗Zeiss近來可謂流年不利,被其他名廠搶去不少市場,新推出的旗艦型號名為Victory, Conquest等,可想而知她的苦心.然而是否可以憑之重奪江山呢?
10x40 Victory 外型奇特,充滿科幻感,有點似Nikon 的Ventruer LX,但機身"車呔膠"味很重,主要以合成物料組成,予人不甚堅固之感,但實際上它亦非常紮實.手工精細度固然不及Swarovski,對焦環的刻度數字亦較粗糙.外層裝甲包膠據聞可以防滑吸震,但亦吸塵和易留刮痕,而且比較黏手.眼杯為推出式,但在推入位置時(戴眼鏡使用時),發現目鏡上邊只有一薄薄的硬膠環作墊子,小心用力過度刮花眼鏡! 此外舊款(Victory I)頸帶扣體積過大,實際使用時會和手掌磨擦,更新版已把問題解決.機身設計最成功之處就是把重量大幅降低,但亦保持注氮防水設計,是同級機種中最輕巧者,值得一讚.
鏡片鍍膜為傳統蔡司的7層暗紅色T鍍膜,外表美觀,但與EL相比仍有不及.稜鏡採用較修長的Abbe-Konig 式直筒稜鏡設計,全內反射面較少,透光率比五稜鏡式的較高.實際表現又如何呢?
首先它的影像仍保留蔡司基本風格--稍稍偏鮮黃,大晴天時不易察覺,然而於陰天情況下觀景其偏黃色調則頗明顯.在公園晴天環境以它和Leica 10x50BA相比色彩清晰度的表現不相伯仲,反差也許高一點,但銳利度及通透度可能較低,而且Leica 的立體感似乎較佳.不過大體上兩者的基本風格仍然相近.光度上Victory的確比同級的Leica和Swarovski強.Victory 的景深較淺,觀看近物時要常再作對焦,但它的優點是無限遠對焦寬容度頗大,700度近視也無問題.但和Nikon 名鏡 10x42 SE 比較,它的影像銳利度和亮度的的確確還有點距離,Porro始終比Roof 仍有優勢.
然而此鏡有二大光學問題阻礙它成就大業: 1. Pin-cushion 畸變過了火位.邊緣鬆散雖不嚴重,但直線在視場2/3外時已開始變曲,頗為礙眼,不習慣者可能因而感到頭暈! 2.日間觀物時色差是明顯較其他同級嚴重,普通人亦可一針見血指出問題.理論上四片式的物鏡(Super Achromat)應可將色差減到最低.然而實際使用時,較高反差景物邊緣色邊仍頗明顯,不需用心留意已可察覺,情況實令人擔憂.Nikon Venturer 大鏡系列亦有此色差問題,可能為A-K稜鏡本身特性所致:增加透光率但代價是色差--結果侷限了它們在陰暗環境才適合使用.
若以同級鏡來說,Victory 除了輕量和光度稍高外和對手比較沒甚優勢.而Nikon SE/Leica BR/Swarovski EL等 更明顯比它優勝.若蔡司不對症下藥,改正光學像差(色差、畸變、偏黃)問題,很可能連半壁江山也保不住.蔡司現已推出新螢石雙筒系列:7x42, 8x42, 10x42Victory FL取代Victory系列 ,希望可針對色差問題,別再令擁護者失望啊!而Victory系列一改再改,短短數年己遭逢數次改動,可想而知它的水準連廠方也有意見吧.
 
12. Zeiss 8x20 Victory Compact
視場:約6.7度   眼距:約15mm   重量:225G 稜鏡echan五稜鏡式 分類:袖珍鏡 產地:匈牙利 參考價格: HKD 3000-3500
這枝袖珍型號是蔡司近年出品,用以搶回市場.它的外觀比較特別,鏡身為不對稱設計,軸心偏向左鏡筒. 軸心上的是中央調焦環而下面的轉環是右眼調焦環.眼杯為推出式,在全出位置時可鎖上.機身為包膠防水注氮設計,外型絕對跟上潮流,但不失其輕巧.製造地點沒有標明,可能在匈牙利.需要注意的是它的左右鏡筒最大距離不算大,雙眼距離較大者要先試用才可買.
至於光學表現上由於只在黃昏試用故不能作準,但感覺上其光學表現比Victory 10x40來得順眼得多.視場約6.7度,以細鏡來說是闊.光度頗佳,反差亦然.色差存在但不明顯,比Victory 10x40好很多,應歸功於細口徑和Pechan 稜鏡.(Abbe-Konig型式是否增加色差有待考究)邊緣當然呈Pincushion Distortion枕狀畸變但由於視場不大故亦屬控制筑範圍之內.影像風格頗佳,有種爽朗悅目高品位之感.以鏡論鏡,應可比同級Swarovski及舊Leica稍優.至於Nikon Venturer在像差控制則應比Zeiss 為優,但成像風格、色彩還原度熟優熟劣則尚待驗証.個人傾向Zeiss.然而Nikon 比Zeiss 大了一個碼有多,嚴重影響其分數,不過Venturer 又享有大大的價格優勢.數回合後似乎仍勝負未分.在袖珍鏡市場內,四大品牌質素分野比大鏡少得多.至於Victory Compact 能否為蔡司奪回失地?其高昂價格將是一大阻力.
发表于 2005-6-4 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镜痴特区003: 神镜级R - Z
1. Swarovski 10x42 EL (2003-5)
视场:6.3度   眼距:15mm   重量:780G 棱镜echan五棱镜 分类:中型镜 雅号:镜后 产地:奥地利 参考价格HKD 10000港币
先旨声明: 个人长期非常主观地认为Zeiss 才是双筒镜光学正宗, Leica 只能当是二弟而Swarovski 在光学上只算是老三.  然而近10多年Swarovski 极速上位, 凭借悠久制造精品优势而建立的品牌效应, 且外近年来她(请先留意这代名词的性别!)在自然、观鸟活动上花了不少功夫, 其产品亦凸出强调自然观察功能,开始产生强烈效果, 大有成为欧系镜首强之势, 建立起一个强大网络客群, Swarovski的光学实力绝对是不下于其他品牌.
她的光学部据官方公布是於1949年成立, 于50周年她推出了8.5X42及10X42EL直筒观鸟镜, 在设计阶段曾资询不少观鸟者的意见, 旨在打造一系列完美的镜皇. 结果如何? 看看市场反应最实际(容后再谈). 
言归正传.先评其机身.个人认为在任何当代艺术博物馆内一定要有这枝EL观鸟镜作永久展藏!.它的手工、品质和外型设计是我见过的众多双筒镜品牌中最好的,镜身散发著独特的高贵气质.若只计机械结构而不计光学品质的话这枝镜绝对肯定比对手们高上至少一个档次.其无中轴设计固然是其一大特色,镜身虽不是同级最轻但非常轻巧易持,加上姆指握位合理,只需单手握持已可.此外一些不为人所注意的细节如物镜盖也经特别设计,连镜身包胶也找不到接口痕跡,单是用手指转动超顺滑的眼杯环已是一种高级享受!唯一弱点, 可能是其中央对焦+视度调节转钮结构较弱, 容易出现毛病.
至於光学表现方面当然也是一等级数.首先它的镜面镀膜质素超高,如同宝石的物镜面反射著暗橙红色与目镜反射琥珀色的光芒已属艺术境界,有如宝石般散发出鲜艷夺目的光芒.实际观测上整个画面都非常宽阔清晰极富高级感,边缘虽不是全直但像差也不甚明显,在像差修正上和欧系镜的pin-cushion distortion取得良好平行.影像当然玲瓏剔透,而锐利度亦是顶级水準,无需怀疑.色差存在但无需坦心.它和其主要对手最大分野是其色调(及色彩还原度).比起SLC的明显偏青黄色EL已大有改善,但在晴天下和Nikon SE, Leica BN 同级镜比较,觉得EL 的色调比较偏向冷青,某些阳光情况下个人感觉有半丁点像透过轻微茶色玻璃观景之感.反之SE 和 (尤其)BN 色调较为鲜艳浓郁,色彩还原度较高,而且在阳光下二者的影像似乎较亮.它们自是"好色之徒"首选.但EL在某些情况亦有优势,有同好觉得EL 在阴暗环境下反而较光及反差较佳,而且风格清丽自然.个人觉得在大雾阴天环境下EL的显像质素也较对手顺眼自然.孰优熟劣实在没法回答,只能说这几枝镜的光学质素均属世界级,各有千秋,烈酒清酒如何取捨视乎个人口味而定.
个人意见,和评镜无关: 评论Swarovski 產品还有一个独有要素: 品味. EL明显是设计来争夺镜皇宝坐,然而其修长纤巧的高雅外型却予人一种.......女人味(难听点是女人形) !其外型似乎和男性伟岸形像不太匹配,这点以8/10x32系列更为明显.既然如此Swarovski 不如再进一步,推出镶上水晶碎石的粉红版EL: 飞鹰标记改为天鹅嘜头、金属Swarovski 名牌改为水晶名牌、颈带改为绣花绢带,放在水晶专门店内售卖,以吸引更多年轻职业女性(而这顾客族群往往更捨得花钱).
作为旗舰级产品,即使售价较同级产品高(但手工肯定较佳)仍可保持不俗销路足以证明其实力,但EL 之所以未能取得绝对优势始终是其色调取向.始终买镜时会有部份人(包括笔者)较倾向色彩艳丽之机种, 这点在光学设计时要详细考虑.个人认为EL不适合被誉为镜皇,而应被誉为镜后. (03年后机型镀膜玉出现娈化,必须留意.) 
2. Swarovski 8x32 EL (2004-9)
视场:8度   眼距:15mm   重量:610G 棱镜echan五棱镜 分类:中型镜 雅号:镜后 产地:奥地利 参考价格HKD 9000
这枝镜和10x42 EL同出一系, 手工一流,非常轻巧易持, 机械部份评论不赘.光学自然亦属极高境界,影像非常顺眼,此评论亦不赘.反而有一点要特别提及: 此镜的镀膜外观呈暗琥珀绿色,和较旧的10x42EL不同.此镜用上较新的SWROBRIGHT稜镜镀膜. 在晴天环境下即使和Leica BR比较, EL予本人的感觉亦不觉偏色.(新款镀膜的SLC亦然.) 亦即意味著Swarovski最大的偏色弱点亦得到大幅修正,色调取向正常.(但笔者主观地认为,在外观上仍以旧10x42EL的宝石橙色较抢眼,新型镀膜色彩较低调-----不过此意见没有实际意义.)
3. Swarovski 8x20 Pocket (2004-2)
视场:6.6度   眼距:13mm   重量:215G 棱镜echan五棱镜 分类:袖珍镜 产地:奥地利 参考价格HKD 3500
Swarovski出品全属精品,此小镜当然亦不例外.优雅的外形,典雅的设计,手工当然亦是最最顶级,光学上也极佳.它的机身非常轻巧,镜腔内注氢氮防水,比Leica Trinovid Compact 更高一级. 眼杯为顺滑旋转式设计,非常好用.光学表现方面当然亦很好,视野如一Leica 般阔,一样有Pin-cushion 畸变但似乎比Leica 的少一点, 边缘影像变形较为轻微.和Leica 最大分别是影像微微偏青,感觉较泠,光度稍暗但清晰度很高.
个人认为它和Leica Trinovid Compact在光学上各有千秋,而手工当以Swarovski较佳.个人较喜欢 Swarovski,但3000多元一枝8x20实在颇吓人,效果却一定不及中型镜种.个人认为除非是超级发烧友,否则不如买枝中高级8x30双筒镜更合理.此外Nikon Venturer LX 和Zeiss Victory Compact 在细镜表现扳回一城,光学品质反而更佳.而Swarovski Pocket 并不如EL般,没有什麼其他优势.
4. Swarovski SLC 10x50WB (2003-12, 2004-7)
视场:6.4度   眼距:17mm   重量:1160G 棱镜echan五棱镜 分类:中(大)型镜 雅号:硬汉 产地:奥地利 参考价格: HKD 8000-9500
这枝双筒镜是Swarovski 90年代所推出SLC直筒镜系列的其中一员,规格和Leica 10x50 Trinovid 接近, 遂将二镜作一比较. SLC 外形是非常高雅,十分高级. 一如最新型号EL 般它的手工、外观品质和人体工学是我见过的眾多双筒镜中除同门EL外是最好的,镜身包胶没有接口缝隙(天衣无缝?),机身非常坚固扎实、阳刚味极浓但不笨重.持在手中时发现姆指刚好自然放在镜背的姆指凹位内,手感一流. 另外和EL一样单是用手指旋出超顺滑的眼杯亦是一种高级享受.但是它的重量却比Leica 同级机型还重10克.对焦方式和EL差不多.单以外型而言,SLC 一定傲视同群,无出其右.
光学方面,首先它的物镜镀膜外观为深红色(据闻是Schott 提供玻璃), 反光度比Leica 暗深绿色稍高, 视野宽阔但比Leica同级机型稍稍细一丁点,两者一样有Pin-cushion 畸变,但应比Leica 小半丁点.感觉上影像风格比Leica 稍硬,锐利度很高.二者最大分别是SLC 画面明显较偏黄绿色,色彩不及Leica 鲜明浓艷, 而且光度比Leica 低一点,在晚上观星时SLC尤其不利.若纯以光学表现选择, Leica 的确比较正路.当然SLC 也绝对是顶级机型.喜欢高贵外型大型双筒镜之爱美人仕,SLC绝对是首选.
还有2点需要考虑: 首先Swarovski较强调品质管理,质素一般较有保证產品质素,次货并不常见.而且十分注重售后服务.其次是Swarovski在ebay二手市场上较为受欢迎,二手价格不低.SLC10x42 和8x30由於EL关係致使市场定位比较尷尬.不用说EL光学品质一定稍较SLC佳.其实10x42SLC的阳刚外型非常讨好,不知可否换上EL的光学元件?
5. Swarovski 10x40 Habicht (2004-8)
视场:6.2度   眼距:13mm   重量:690G 棱镜:普罗2型 分类:中型镜 产地:奥地利 参考价格: HKD 5000-5600
Swarovski 传统系列比较沉寂低调,市场反应似乎不佳,所知者甚少.Habicht意思是鹰,亦是Swarovski双筒镜标记.此系列年代久远,70年代已有生產.现坊间存货极罕,相信只有镜痴级同好才知道其存在.厂方似乎对之亦不甚重视,心机已完全偏往EL 及SLC系列.难道这系列是鸡肋,Swarovski想放弃乎?
近日有幸一睹其真身,惊见其外观古雅朴实,机身纤巧轻盈但非常坚固,手工当然是很Swarovski.而且最叫人惊讶是它是一枝罕有的注氮防水的传统普罗型中央调焦 + 独立右眼视度调较双筒镜.外对焦结构会导致目镜上下移动.究竟它如何做到注氮充气而且还可以防水4米?!Mission impossible. 此镜为了人体工学手持舒适故稜镜室做得比较细.中央对焦轮及右眼视度调节环比较难转动,阻力较大,可能是因防水关係. 橡胶眼杯显示其老式设计.
光学表现则尚待详细评估, 初步结果是它的眼距较短, 幸好笔者戴著眼镜仍可看到整个视场, 舒适度约和Nikon 8x30E差不多,还算可以接受. 镜片深蓝色多层镀膜质素不俗,透光率应不下於新型產品.由於稜镜较细,出射光瞳有极轻微的棱镜cut-field现像,和Kowa 7x40ZCF差不多,但这不会影响光学品质,无需介怀. 此镜视场也属广阔,中央影像清晰度和锐利度应极佳,光度也很好.色彩鲜明度有待考究,但应不会差到那裡,初步观测此镜似乎在偏色上颇为忠于原色,比老SLC系佳.边缘直线畸变不明显,pincushion distortion比同门镜更为收敛,值得嘉许.但视场2/3外影像较散.
初步评价是Habicht质素甚高,有力和镜皇级构型一拚.只要改用现代目镜设计、提高边缘像质、进一步加强镀膜质素、维持价格优势,这将会对不具防水功能的SE构成重大衝击.更何况Swarovski的直筒镜对大中华地区而言较为昂贵,不易为中產家庭所接受.此机型有力填补市场空白. 
(详细评测请参阅格镜专页:  Swarovski HabichtV.S. Nikon SE)
6. Swarovski 7x42 Habicht (2004-9)
视场:6.5度   眼距:14mm   重量:690G 棱镜:普罗2型 分类:中型镜 产地:奥地利 参考价格: HKD 4200-4800
和同系Swarovski 传统系列一样,此镜不为世人(包括厂方)重视,使用者数量凰凤毛麟角.单看规格已知原因:视场只有6.5度实教人却步.然而有资深镜友对之讚口不绝,令人迷惑.
此镜机械部份和10x40完全一样,不赘.镜面反光呈暗紫红加暗琥珀黄色,反光度低,是除旧10x42EL镀膜外卖相最吸引者,质素极高.影像风格和顶级日系7x50非常相似,色调鲜明準确、像差轻微、影像非常锐利,已臻至sharp境界,光学上没可挑剔.表面视场虽只有45.5度,但实际观测效果却和其他7x50差不多,没有特别侷促感.视距也足够长,戴眼镜使用也不成问题.
对一般用家来说,10x40,8x30视场始终较大,较为正路.然而对高级7x50拥甍来说,此镜一定要在考虑之列.就记忆所及,它的光学表现应可和任可一枝7x50打成平手.但它拥有数个无可比拟的优点:
1. Habicht重量不及顶级7x50机型一半.
2. 顶级机型没有如Habicht中央对焦设计,不合观鸟之用.
3. Habicht比部份7x50还便宜,又有30年保养,又是欧洲镜,非常难得.
对於手头不甚充裕又想享用顶级镜之镜友,Habicht (7x42,8x30,10x40)会是极有吸引力的!
 
7. Swarovski SLC 7x42B Habicht (2004-8)
视场:8度   眼距:20mm   重量:950G 棱镜echan五棱镜 分类:中型镜 雅号:硬汉 產地:奥地利 参考价格: HKD 7000-8000
这枝双筒镜是Swarovski 90年代初所推出SLC直筒镜系列的其中一早期成员,规格亦和Leica 7x42 Trinovid 接近. 笔者所试的是97年型号.SLC 外形是非常高雅,十分高级. 一如最新型号EL 般它的手工、外观品质和人体工学是我见过的眾多双筒镜中除同门EL外是最好的.阳刚味极浓但不笨重.持在手中时发现姆指刚好自然放在镜背的姆指凹位内,手感一流. 个人认为7x42及10x42是整系列中外型最佳的,长短大少比例恰到好处,可惜其重量以今天标準来说是较重.
光学方面,首先它的目镜镀膜外观为深红紫色(多层镀膜)而物镜则只呈紫蓝色(应是单层Magnesium Fluride镀膜),不像新机型的紫红色镀膜,这点需特别指明.画面色调稍为偏黄,但不碍眼,看树林尤感锐舒适顺眼.色彩亦算可以,但不够抢眼.
此镜表观视场虽只有56度,但实际观测效果却完全没侷促感,比一些60度的中价机型还佳.影像质素非常高,锐利度极佳,色差非常轻微,而且视场边缘畸变轻微,边缘直线也没有娈形,只是有点轻微松散.若望新型号可减少偏色和重量问题的话,它绝对有力问鼎7倍镜皇之宝座.
8. Swarovski 8x30WB SLC (2004-10)
视场:7.8度   眼距:15mm   重量:5900G 棱镜echan五棱镜 分类:中型镜 产地:奥地利 参考价格: HKD 6000
8x30 SLC是SLC系列中年资最长的机型,自1985年首度推出以来不断改良,至今仍继续生產。外观上此镜不及大口径型号般强悍,但仍不失为一枝外观出眾的精品。590克的重量虽不是现今市面上最纤小的8X30/32,但它的便携性使它仍是一枝出色的旅行镜。
此镜的机体构造当然是一贯Swarovski水準,不过此镜的对焦环和右眼视度调节环分置于中轴前后。对焦环在中轴前比较少见,亦较不便使用(转焦点时要用尾指),成为一个较严重的设计问题。
光学表现方面,和旧款SLC比较则有些分别。此镜用上较新的SWROBRIGHT稜镜镀膜,物镜亦呈少见的绿色反光。实测效果方面,此镜在影像鲜明度、光度和色彩还原方面都不像以前所见过的旧SLC机型。就笔者记忆所及,它的光学表现和新的8x32EL颇为相近,影像光亮而且色彩非常鲜明亮丽,顏色準确,完全不觉偏色,其影像风格(尤其色调)似Leica-BR多於似SLC旧型,真是世界大同。
此镜的光学表现在日间场合完全可满足我对观景的要求,加上其全天候便携性和,「较合理」的价钱,已肯定成为笔者的日常配镜。但在观星场合由於口径所限,使之不能成为观星器具。纯就產品质素而言,这支SLC除对焦系统较突兀、视距不够长外其他问题不大,是枝可使用家非常满意的产品。然而这种「好好先生」的取态却又令它失却了其以往光学表现别树一帜的特色,对Swarovski收藏家来说不是一件好事。此外此8x30型号除面对其他厂方竞争外还要面对同门EL和HABICHT(Porro镜)的竞争,在公司的商业政策下它亦可能成为牺牲者。不过个人金钱投它一票,使之成为日用镜.
发表于 2005-6-4 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9. Takahashi 22x60 Astronomer (2003-2)<br>视场:2.1度   眼距:20mm   重量:2KG 棱镜:普罗2型 分类:大型镜 产地:日本 参考价格: HKD 5500-7000<br>对非天文爱好者而言, 日本高桥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高桥专门生产高级萤石 (原料来自 Canon子公司Optrcon) 折射镜和坚固稳阵的EM系赤道仪, 地位相等为天文望远镜中的Roll Royce.<br>近年它积极进军天文双筒镜市场, 在二千年推出了少见的22x60天文学家双筒镜.<br>它的外型很巨大, 有如2个包有星图的长物镜筒驳在传统普罗棱镜机身上. 口径虽然是60mm 但体积和长度可能比Fujinon 16x70更大. 机身非常坚固, 一定要驳在脚架上. 它原全和Celestron 10x60 在不同层次.<br>光学表现方面, 高桥出品本来必属佳品, 但今次却没有重大突破. 在一个观鸟场合下, 觉得它的清晰度和 Nikon SE, Zeiss Night Owl, Leica BN 差不多. 虽然用上萤石做物镜, 但仍发觉在高反差图像边缘仍有色差出现. 另外它的图像锐利度也不及笔者手上的SE, 而它的窄视场也令笔者不敢恭维. 不过 用于天文观测, 它可能带级你不少欢乐.<br>希望日后有机会和Fujinon 16x70 作详尽比较, 而这枝"天文学家"亦点出了制造优良的双筒镜, 除了优异的光学材料外, 亦需要其他先进设计技术配合的.<br> <br>10. Zeiss 7x42 ClassiC Dialyt <br>视场:8.6度   眼距:约20mm   重量:800G 棱镜:A-K prism 分类:中型镜 雅号:一代镜皇 产地:德国 参考价格: HKD 7500-8500<br>这枝直筒望远镜一如其名: Classic!沿自100年前(Since1905)的古典设计时至今日仍未落伍,仍是很多老一辈观鸟族的至爱.即使你对双筒镜兴趣不大,有机会也应看看这枝光学史上永恒经典.此镜亦是首批棱镜经过相位修正镀膜处理的机种.<br>先说此镜缺点:1.不是防水型号,机型为传统中央式外部对焦,水密性始终较差.但基本上结构非常坚固,能达到是防尘防水气要求(water resistant),镜内腔正常应不会发霉.2.Eyecup眼杯是硬橡胶式,不易反下3.价钱比同级镜相对昂贵.<br>然而这些全不影响此镜的名气! 究竟此镜有何魔力,迄立百年?首先是其机身设计合理.机体外层包裹厚胶,内层结构坚固,一般野外撞击绝无问题,此点在世界各地曾通过不小实际测试.其次是其设计极佳,非常容易手持,重量平衡恰到好处,非常适合手持观测.此外其传统大型中央对焦环非常易用.<br>至于光学质素方面,厂方聪明地选择了7倍较低倍率,方面控制色差.其精致高质素镀膜(T coating, 暗紫红色高级镀膜) 与透光率较高的Abbe-Koenig prisms双剑合壁,使图像变得极明亮,反差极高,解像度极佳.此外它的镀膜似乎能与时并进,不断进步.<br>此外广角目镜带来的阔视场加长良视距使这枝镜在当年一镜独尊、难逢敌手:观景时如看大银幕电视, 加上目镜镜杯造得很薄,戴眼镜人仕通过此镜观星时会看像到一个很薄的大圈,内里充满星点,但眼睛稍向外望时则甚么也不见,其效果非常震撼.今天其他顶级镜种即使Leica Trinovid/ Swarovski SLC/ Fujinon FMTSX 也不能造到,因其眼杯较阔.不过,此镜的边缘像差比较显现,出现场曲及pin-cushion distortion现象,但比起Victory仍然较佳,仍可接受范围之内.观景时此镜颜色非常鲜明亮丽,但色调明显稍偏鲜黄,感觉上增加亮度和反差.<br>以前此镜真是打遍天下无敌手,惟近年Leica 凭藉出色的镀膜技术,颜色控制及防水功能,SwarovskiEL?SLC 精湛的设计及Nikon SE等针对蔡司而来的新型镜种不断涌现,使Dialyt受到不少压力,而且7倍受欢迎程度亦今非昔比,故此销路有所影响,但仍是一枝值得敬重的一代镜皇.<br> <br>11. Zeiss 10x40 Victory II BT--已停产<br>视场:约6.2度   眼距:约16mm   重量:730G 棱镜:A-K Prism 分类:中型镜 产地:德国 参考价格: HKD 8000-9000<br>光学泰斗Zeiss近来可谓流年不利,被其他名厂抢去不少市场,新推出的旗舰型号名为Victory, Conquest等,可想而知她的苦心.然而是否可以凭之重夺江山呢?<br>10x40 Victory 外型奇特,充满科幻感,有点似Nikon 的Ventruer LX,但机身"车呔胶"味很重,主要以合成物料组成,予人不甚坚固之感,但实际上它亦非常扎实.手工精细度固然不及Swarovski,对焦环的刻度数字亦较粗糙.外层装甲包胶据闻可以防滑吸震,但亦吸尘和易留刮痕,而且比较黏手.眼杯为推出式,但在推入位置时(戴眼镜使用时),发现目镜上边只有一薄薄的硬胶环作垫子,小心用力过度刮花眼镜! 此外旧款(Victory I)颈带扣体积过大,实际使用时会和手掌磨擦,更新版已把问题解决.机身设计最成功之处就是把重量大幅降低,但亦保持注氮防水设计,是同级机种中最轻巧者,值得一赞.<br>镜片镀膜为传统蔡司的7层暗红色T镀膜,外表美观,但与EL相比仍有不及.棱镜采用较修长的Abbe-Konig 式直筒棱镜设计,全内反射面较少,透光率比五棱镜式的较高.实际表现又如何呢?<br>首先它的图像仍保留蔡司基本风格--稍稍偏鲜黄,大晴天时不易察觉,然而于阴天情况下观景其偏黄色调则颇明显.在公园晴天环境以它和Leica 10x50BA相比颜色清晰度的表现不相伯仲,反差也许高一点,但锐利度及通透度可能较低,而且Leica 的立体感似乎较佳.不过大体上两者的基本风格仍然相近.光度上Victory的确比同级的Leica和Swarovski强.Victory 的景深较浅,观看近物时要常再作对焦,但它的优点是无限远对焦宽容度颇大,700度近视也无问题.但和Nikon 名镜 10x42 SE 比较,它的图像锐利度和亮度的的确确还有点距离,Porro始终比Roof 仍有优势.<br>然而此镜有二大光学问题阻碍它成就大业: 1. Pin-cushion 畸变过了火位.边缘松散虽不严重,但直线在视场2/3外时已开始变曲,颇为碍眼,不习惯者可能因而感到头晕! 2.日间观物时色差是明显较其他同级严重,普通人亦可一针见血指出问题.理论上四片式的物镜(Super Achromat)应可将色差减到最低.然而实际使用时,较高反差景物边缘色边仍颇明显,不需用心留意已可察觉,情况实令人担忧.Nikon Venturer 大镜系列亦有此色差问题,可能为A-K棱镜本身特性所致:增加透光率但代价是色差--结果局限了它们在阴暗环境才适合使用.<br>若以同级镜来说,Victory 除了轻量和光度稍高外和对手比较没甚优势.而Nikon SE/Leica BR/Swarovski EL等 更明显比它优胜.若蔡司不对症下药,改正光学像差(色差、畸变、偏黄)问题,很可能连半壁江山也保不住.蔡司现已推出新萤石双筒系列:7x42, 8x42, 10x42Victory FL替换Victory系列 ,希望可针对色差问题,别再令拥护者失望啊!而Victory系列一改再改,短短数年己遭逢数次改动,可想而知它的水准连厂方也有意见吧.<br> <br>12. Zeiss 8x20 Victory Compact<br>视场:约6.7度   眼距:约15mm   重量:225G 棱镜echan五棱镜式 分类:袖珍镜 产地:匈牙利 参考价格: HKD 3000-3500<br>这枝袖珍型号是蔡司近年出品,用以抢回市场.它的外观比较特别,镜身为不对称设计,轴心偏向左镜筒. 轴心上的是中央调焦环而下面的转环是右眼调焦环.眼杯为推出式,在全出位置时可锁上.机身为包胶防水注氮设计,外型绝对跟上潮流,但不失其轻巧.制造地点没有标明,可能在匈牙利.需要注意的是它的左右镜筒最大距离不算大,双眼距离较大者要先试用才可买.<br>至于光学表现上由于只在黄昏试用故不能作准,但感觉上其光学表现比Victory 10x40来得顺眼得多.视场约6.7度,以细镜来说是阔.光度颇佳,反差亦然.色差存在但不明显,比Victory 10x40好很多,应归功于细口径和Pechan 棱镜.(Abbe-Konig型式是否增加色差有待考究)边缘当然呈Pincushion Distortion枕状畸变但由于视场不大故亦属控制筑范围之内.图像风格颇佳,有种爽朗悦目高品位之感.以镜论镜,应可比同级Swarovski及旧Leica稍优.至于Nikon Venturer在像差控制则应比Zeiss 为优,但成像风格、颜色还原度熟优熟劣则尚待验证.个人倾向Zeiss.然而Nikon 比Zeiss 大了一个码有多,严重影响其分数,不过Venturer 又享有大大的价格优势.数回合后似乎仍胜负未分.在袖珍镜市场内,四大品牌质素分野比大镜少得多.至于Victory Compact 能否为蔡司夺回失地?其高昂价格将是一大阻力.</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4 2:46:45编辑过]

发表于 2007-10-15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一下先
发表于 2008-1-25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几遍,实在是佩服!
发表于 2008-3-14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故知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5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照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1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相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8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Swarovski是奢侈品,摆着显身价,可惜我没有,等我富了再考虑吧,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6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0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太值得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