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name}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镜痴特区003: 神鏡級A-L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3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Masterpiece -- Never settle for less 神鏡級
此級別的雙筒鏡全是頂級大廠的精心傑作,往往是同類型中的旗艦型號,亦是衡量一所出色的光學公司其最高光學及藝術水平之參考.價錢大部份自屬天價,不是初出茅廬者所能負擔.但人生總要有崇高目標的! 有目標、有理想;人生才會有動力.為甚麼要爬那座山? 因為山就在那裡! 努力吧!
1. Fujinon 7x50 FMTSX (2002-12)
視場:7.5度    眼距: 23mm   重量:1.52KG   稜鏡:普羅2型  分類:大鏡  雅號:最佳天文航海鏡 產地:日本 參考價格:HKD 4000-5000
無可否認,富士光機 出產的天文及海事用雙筒鏡 (7x50出射光瞳最大,瞳孔較易對準出射光瞳,觀景最舒服)是非常好的: 成像出色、頗富立体感.机械結構極為堅固.此鏡為防水注氮机型、質感十足;然而机身很重.手持觀測雖然穩定,但對女仕和長時間使用者來說是個很大挑戰.
光學質素: 非常好!其EBC 極深藍色多層鍍膜使其透光率達到差不多頂級質素.影像很光,和Steiner Commander系列同被評為最光亮的7x50. 7倍的低倍率使其影像特別銳利,影像風格明顯偏硬,此點無可置疑.它亦專為觀星者及航海員設計,目鏡特加上平場目鏡片元素Field flattener (FMT-SX 的F)使邊緣場曲減到最低,其影像平坦的特性使此鏡在天文用途上及海事用途上發揮更佳。
若說缺點,可說其眼杯仍為傳統橡膠型。其目鏡獨立對焦系統對某些人不方便.此外7x50普遍視場較窄,日間觀景時其整體風格個人覺得仍比歐洲頂級机型還差半點。但在看星時其表現則不同凡響!難怪著名天文雜誌如 S&T , Astronomy等均推許此机型和Nikon Prostar 為最佳天文用雙筒鏡!不過純以天文用途來說,若不介意付多一點,不如買Fujinon 16x70,因可見到更深遽的宇宙.
FMTSX 2:近年Fujinon 推出了其系列改進型FMTSX 2,主要改進了:1. 鏡肩和鏡筒前部增加包膠 2. 物鏡鍍膜由深藍色奕變成較反光的暗綠色.對比NikonSP來說, 其優點是視距較長目鏡片直徑大玅[景較舒適而缺點是晚間看街景時色差較大.
 
2. Fujinon 16x70 FMTSX (Old Model) (2002-10)
視場:4度   眼距:12.5mm (新版為15.5mm)  重量:2.16KG  稜鏡:普羅2型 分類:大鏡 雅號:最佳大型便攜式天文鏡 產地:日本 參考價格:HKD 5000-6500
Fujinon 16x70 FMTSX 舊款視距只得12.5mm,新款有15.5mm,但新款貴很多,超過5000元,舊型倉底貨只需4000元左右.視星3.5mm 的差異和鏡肩和鏡筒前部增加包膠卻要貴千多二千元!
大型又良好雙筒鏡並不常見.比較多人詰認識有 Vixen, Nikon, Fujinon.三雄之中,Vixen質素檔次比較低,Nikon 較貴而且少見,Fujinon 在國外評價較佳,雖貴但物有所值.
16x型號也是 Porro Prism 机型,其眼杯也是傳統橡膠型.和7x 型號一樣為防水注氮机型,琉化鋅皮外殼,質感十足,極為堅固.鏡筒則比7x型號長很多.外觀有如7x50机身再延長以容納物鏡.然而16x 再加 2.16Kg重量使之攜帶性大為減低,雖可勉強手持一會看風景也可,但長時間使用還是上在架上為佳.其重量亦一定大為減少出動次數.
光學質素方面也很好,但不及7x機型.筆者手上舊机型號鏡片上的EBC 多層鍍膜呈極暗綠色,透光率達也應到差不多頂級質素.日間影像光度以4mm出射光瞳來說已很足夠.16倍可能屬較高倍率,故看高反差景物時會較易出現色差現象,另外在陰天看樹時,發覺當雙眼稍稍移離光軸中央時藍黃色邊便會呈現在枝葉邊,頗為礙眼.睛天則沒有出現同樣問題.一位前輩說曰是色溫問題,此點有待考究.此外倍率較7x50為高,出射光瞳較細,日間影像不及7x型號般銳利無疵.影像亦算清晰,色彩依然鮮明,但感覺上影像色彩飽和度稍稍不及同系7x机型,而且整体光學質素及成像效果亦明顯比比歐洲10x50頂級机型低了不少,亦少了藝術感.由於舊款視距不足,日間觀景時眼鏡要盡量貼近目鏡才可以勉強看到整個視場.在晚上使用則好一點,不知何故.
但16X70是為觀星者而設、自然是屬於夜晚的, 其真正實力是在天文用途.筆者第一次接觸Fujinon 16x70是97年11月中大天文營, 地點是西貢西白沙澳青年旅舍.(當時中大物理系買了數枝Fujinon. )當晚天氣特佳, 以Fujinon 16x70 看M35,36, 37, 38, 41這些疏散星團如一個個由星點組成的鑽石叢鑲嵌在遽黑的夜幕, 看M42 時一條青色神仙魚呈在目前,活靈活現,絲狀般的雲氣結構極為結實,同場C11 高倍效杲竟不及Fujinon 的影像!這亦是筆者迄今為止所見最美的神仙魚.02年6月用新置的Fujinon 於荔枝莊看星, 發覺中央星點很銳利, M7, NGC6231和M24完全裝進視場內.整個視場佈滿密密麻麻的星點,細小的M27也可見到其圓盤狀,威力極為震撼.
16x70對像一定只是小眾,但其夜間觀星威力的確不同凡響,可說是另類之選.
(請參考其他文章: 重陽節的星空)
 
3.Leica BN系列--已停產
3.1 Leica 8x20 BC (2002-4)
視場:6.6度    眼距: 13mm   重量:245G   稜鏡echan五稜鏡式  分類:袖珍鏡  雅號:小辣椒 產地:葡萄牙 參考價格:HKD 約3000
這型號是徠卡現在最小型的雙筒鏡. 此鏡非常輕巧, 只由一塊金屬中央板連接2枝金屬直筒所構成. 只要把鏡筒接合, 即可放入口袋中, 自是遠足必備.
光學表現鱟當然是徠卡一貫水準. 以如此口徑來說真影像光度出奇地亮, 反差, 色彩和銳利度令人驚嘆. 其出色的影像表現完全把日製的賓得8x24 UCF 比下去. 此外其立體感當然亦較倒置普羅稜鏡式為佳. 若係認真挑剔, 它的影像色調稍為偏黃 (暖色調). 大體上它的表現是中口徑徠卡雙筒鏡翻版. 視距稍短, 但亦適合眼鏡族使用.
這枝鏡不是完全防水, 不能如大鏡般可浸水, 但它亦不怕普通風吹雨打.
當然它不能取代正常口徑的徠卡雙筒鏡. 日間使用完全適合. 但夜晚的場合其影像表現則較暗.
總結而言, 這鏡完全適合日間使用, 如遠足觀鳥場合, 天文則......另選其他. 此外, 由於它的設計年代久遠,因此可想像其光學水平及機機型質素不及其對手強.
(英文版請參閱其他文章)
3.2 Leica 10x50 BN (特詳分析) (2002-10)
簡介:
十多年前試用東德蔡司的7x50 Jenoptem 後, 深深受其當年超凡脫俗的表現所吸引, 自此便與高質雙筒鏡結下不解之緣. 住在光害和空氣污染嚴重的城市內的我, 要親親星空需要赤腳在郊外步行數公里才行. 因此輕巧的雙筒鏡便成了主要觀測的工具. ( Sky90 和Borg 100ED 亦可能適合, 遲些試試. 當我上網遛覽時發現有4家公司出品特別受人推崇: 德國Zeiss, Leica, 奧地利Swarovski 及日本的Nikon的高品位型號.
由於Leica在港天文和觀鳥界都較受歡迎, 故在選購高級雙筒鏡時決定跟風, 先買Leica 10x50 BN. 然而第一枝的光學即有缺陷!如是者兜兜轉轉換了三枝鏡, 到最後才擁有一枝正常無誤的10x50 BN.
規格:
口徑: 50mm, 倍率: 10x, 視野: 6.6度, 眼距: 約17mm, 最近對焦距離: 3.3m, 適合工作溫度: -25 至 +55度, 防水壓: 5m, 鍍膜: 全面多層鍍膜, Pechan 式屋脊稜鏡.
附屬物品: 目鏡蓋, 闊肩帶, 軟袋.
價錢: 8000HKD (1000USD)
機械結構:
10x50是 Trinovid 系列中的大哥.Trinovid 自1963年推出市面,現代的Trinovid 沿自80 年代推出的BA構型.B 代表適合戴眼鏡使用;A代表有裝甲保護,N代表近對焦距離.
BN系的機械結構當然一流.鋁合金的機身非常堅硬,黑色的多份子聚合物裝甲比較突兀,但它亦可吸震和避免脫手.眼杯為推出推入式,當然較傳統橡膠式方便,戴眼鏡使用時只需把眼杯推入便可以,但仍不及Swarovski的旋入式好用.
對焦方式為中央加獨立式內部對焦設計,對焦只靠內部元件移動而目鏡不會像平價鏡般移動.中央對焦環由二個調焦環組成.拉出上環後兩個調焦器可獨立轉動,變成左右眼獨立對焦.按下上方的調焦器後整個調焦器彎變成中央對焦.調焦器上還設有左右眼視度顯示器,非常好用.
既然是高級機型,為了可長期使用,鏡腔內自然注氮再由O環封密,正如其他型號一樣.防水壓達5米其實意義不大,但在潮濕之地亦可保證此鏡的稜鏡不會發霉.
堅固穩陣的機身也有缺點: 過重.日間使用時看地平線的景物也沒甚麼,但夜晚手持它望著天頂時很難保持穩定.顯然此鏡並不適合婦孺使用.
光學表現:
高品位的雙筒鏡當然要有高品位的光學質素. 暗綠色的物鏡鍍膜和暗紫紅的目鏡鍍膜暗示了高質素的光學品質. 它最剎食的表現是其廣角視野, 感覺好像透過巨型玻璃窗觀景, 效果比得上使用加上優異的闊角目鏡 (如Pentax XL)的APO 折射鏡的觀感------- 除了邊緣有多些像差和色差外. 只要一想2枝XL 目鏡已是Leica 的一半價錢時, 就不會覺得Leica 高價了.
此外它的清晰度、反差和銳利度也令人難忘.以直筒鏡來說它的通透度極高.使用它觀景時不覺有玻璃存在,影像銳利程度可用則眼利來形容,只有如Nikon SE般級數才可和它一較高下.夜間看星點也很銳利,星點呈點狀,背景很黑.觀看銀河時的"雲氣"非常凸顯, 玲瓏剔透,層次分明令人難忘.
由於此鏡主要對象為高要求的觀鳥家,故此它最佳表現是在日間觀看近距離的花草樹木.在晴天時它所表現出的瑰麗色彩實在出類拔萃,感覺上光度比平價鏡的7x50更光.一言蔽之: 比肉眼觀看還佳!擁有Leica,很易便會走去觀鳥.
缺點:
Leica Trinovid 系列最大問題是無很遠對焦容許度不足,近視度數只要超過200度就要帶眼鏡才可用. 這使它不是最合天文觀測. BA 系或許較佳.
另外在觀測高反差影像如白牆邊時邊緣仍有一定黃/紫色差, 但亦不礙眼. 嚴格來說邊緣的直線亦不是全直, 可見枕型像差(據聞是特意加入的, 以減少在快速移動鏡身時所出現的影像浮動效果) 若將視軸移向邊緣約80%的位置, 影像稍為鬆散, 幸好視野實在寬闊而且邊緣的Field stop 亦很清晰, 故實際上亦不察到有什麼問題. 最後此鏡沒有腳架連接器接孔, 要另外購買特製又昂貴的腳架連接器, 絕不化算.
有一點各位需特別注意: 一些10x50机型影像邊緣有黑角現象,估計是稜鏡角位遮阻小部份光路所致,不容易留意,亦不會影響銳利度,但感覺上不太好.筆者見過起碼有3枝鏡是這樣的,可見不是個別問題.此外Leica 的鏡片不時出現塵埃,需要更換.唉!Leica的品質控制真教人擔心.
觀星表現
在香港觀星越來越困難, 在極天清氣朗時, 在離市中心20公軍外的郊區有時肉眼可見5等星. 以Leica 10x50BN 可見甚麼呢?
M34, M35, M37可部份分解個別星點. M41差不多完全分解個別星點. M42神仙魚雲氣完全浮現, 除了Fujinon 16x70 外雙筒鏡最佳效果. M45星點和數量較其他鏡多, 背景亦較黑.
M46, 47, 67: 47完全分解, 46和67像一團雲氣, 有點顆粒狀感覺.
NGC884, 869: 兩個星團都完全被分解, 整個視野內充滿星點, 非常美麗.
NGC 5139: 如棉花球, 有些顆粒感, 希望可到南半球再試.
總結:
沒有暗角問題的Leica 10x50,是非常值得保有, 但它的重量和不甚足夠無限遠距離對焦容許度調較令我需要有枝較平的輔助鏡: 奧林巴斯的EXWPI 8X42 (近期換了Nikon 10x42SE).
3.3 LEICA BR系列簡評 (2004-9, 2004-10)
2003年中,LEICA推出了新系列雙筒鏡,旨在鞏固其市場。簡單而言,BR改善了以往為人所垢病的重量問題,亦在某程度上改善了光學質素。
機械結構方面的主要改動有:
---大幅減重和修身,使之成為同級鏡中體積最小者。
---採用旋轉式眼蓋。
---鏡背部加上手指握位
---隨鏡附贈抹布、目鏡和物鏡蓋等。
光學質素的主要改動有:
---稜鏡鍍膜質素進一步提高 (dielectic coating),提昇光度表現。
---(據聞採用低色散物料),壓抑中央色差到最低水平。(邊緣仍有色差)
---影像銳利多半點。
以10x42而言,BR的確比BN光少許及銳利少許,但主要改進仍在機械及重量方面。
8x42BL
BL是皮革版,機身沒有包膠,但跟機附皮套。8x42極可能是,整個系列中最值得考慮的一枝。8x42光學非常出色,比10x42銳利和光亮不少,而BL系列的實物比圖片精美許多,古典機械結構味道非常濃厚,處處流露出「M機」味道。SWAROVSKI的EL手工水準終於有對手矣!
10x50BR
是筆者現今的主力觀星機型,機身比上代纖巧不少,光學表現則差不多(在光度、銳度和中央色差方面改善了半點)。在夜間觀星和10X50BA之分別可說完全沒有。
缺點:
---承襲了較明顯的邊緣場曲(仍比蔡司FL輕微)。
---鏡內腔仍不時可見到有塵、碎屑等。LEICA的品質控制似乎沒有改善。
---邊緣色差仍沒有得到良好修正。
---價錢貴了不少。
发表于 2005-6-4 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镜痴特区003: 神镜级A-L<br>Masterpiece -- Never settle for less 神镜级<br>此级别的双筒镜全是顶级大厂的精心杰作,往往是同类型中的旗舰型号,亦是衡量一所出色的光学公司其最高光学及艺术水平之参考.价钱大部份自属天价,不是初出茅庐者所能负担.但人生总要有崇高目标的! 有目标、有理想;人生才会有动力.为甚么要爬那座山? 因为山就在那里! 努力吧! <br>1. Fujinon 7x50 FMTSX (2002-12)<br>视场:7.5度    眼距: 23mm   重量:1.52KG   棱镜:普罗2型  分类:大镜  雅号:最佳天文航海镜 产地:日本 参考价格:HKD 4000-5000<br>无可否认,富士光机 出产的天文及海事用双筒镜 (7x50出射光瞳最大,瞳孔较易对准出射光瞳,观景最舒服)是非常好的: 成像出色、颇富立体感.机械结构极为坚固.此镜为防水注氮机型、质感十足;然而机身很重.手持观测虽然稳定,但对女仕和长时间用户来说是个很大挑战.<br>光学质素: 非常好!其EBC 极深蓝色多层镀膜使其透光率达到差不多顶级质素.图像很光,和Steiner Commander系列同被评为最光亮的7x50. 7倍的低倍率使其图像特别锐利,图像风格明显偏硬,此点无可置疑.它亦专为观星者及航海员设计,目镜特加上平场目镜片元素Field flattener (FMT-SX 的F)使边缘场曲减到最低,其图像平坦的特性使此镜在天文用途上及海事用途上发挥更佳。<br>若说缺点,可说其眼杯仍为传统橡胶型。其目镜独立对焦系统对某些人不方便.此外7x50普遍视场较窄,日间观景时其整体风格个人觉得仍比欧洲顶级机型还差半点。但在看星时其表现则不同凡响!难怪著名天文杂志如 S&amp;T , Astronomy等均推许此机型和Nikon Prostar 为最佳天文用双筒镜!不过纯以天文用途来说,若不介意付多一点,不如买Fujinon 16x70,因可见到更深遽的宇宙.<br>FMTSX 2:近年Fujinon 推出了其系列改进型FMTSX 2,主要改进了:1. 镜肩和镜筒前部增加包胶 2. 物镜镀膜由深蓝色奕变成较反光的暗绿色.对比NikonSP来说, 其优点是视距较长目镜片直径大妙[景较舒适而缺点是晚间看街景时色差较大.<br> <br>2. Fujinon 16x70 FMTSX (Old Model) (2002-10)<br>视场:4度   眼距:12.5mm (新版为15.5mm)  重量:2.16KG  棱镜:普罗2型 分类:大镜 雅号:最佳大型便携式天文镜 产地:日本 参考价格:HKD 5000-6500<br>Fujinon 16x70 FMTSX 旧款视距只得12.5mm,新款有15.5mm,但新款贵很多,超过5000元,旧型仓底货只需4000元左右.视星3.5mm 的差异和镜肩和镜筒前部增加包胶却要贵千多二千元!<br>大型又良好双筒镜并不常见.比较多人诘认识有 Vixen, Nikon, Fujinon.三雄之中,Vixen质素文件次比较低,Nikon 较贵而且少见,Fujinon 在国外评价较佳,虽贵但物有所值.<br>16x型号也是 Porro Prism 机型,其眼杯也是传统橡胶型.和7x 型号一样为防水注氮机型,琉化锌皮外壳,质感十足,极为坚固.镜筒则比7x型号长很多.外观有如7x50机身再延长以容纳物镜.然而16x 再加 2.16Kg重量使之携带性大为减低,虽可勉强手持一会看风景也可,但长时间使用还是上在架上为佳.其重量亦一定大为减少出动次数.<br>光学质素方面也很好,但不及7x机型.笔者手上旧机型号镜片上的EBC 多层镀膜呈极暗绿色,透光率达也应到差不多顶级质素.日间图像光度以4mm出射光瞳来说已很足够.16倍可能属较高倍率,故看高反差景物时会较易出现色差现象,另外在阴天看树时,发觉当双眼稍稍移离光轴中央时蓝黄色边便会呈现在枝叶边,颇为碍眼.睛天则没有出现同样问题.一位前辈说曰是色温问题,此点有待考究.此外倍率较7x50为高,出射光瞳较细,日间图像不及7x型号般锐利无疵.图像亦算清晰,颜色依然鲜明,但感觉上图像颜色饱和度稍稍不及同系7x机型,而且整体光学质素及成像效果亦明显比比欧洲10x50顶级机型低了不少,亦少了艺术感.由于旧款视距不足,日间观景时眼镜要尽量贴近目镜才可以勉强看到整个视场.在晚上使用则好一点,不知何故.<br>但16X70是为观星者而设、自然是属于夜晚的, 其真正实力是在天文用途.笔者第一次接触Fujinon 16x70是97年11月中大天文营, 地点是西贡西白沙澳青年旅舍.(当时中大物理系买了数枝Fujinon. )当晚天气特佳, 以Fujinon 16x70 看M35,36, 37, 38, 41这些疏散星团如一个个由星点组成的钻石丛镶嵌在遽黑的夜幕, 看M42 时一条青色神仙鱼呈在目前,活灵活现,丝状般的云气结构极为结实,同场C11 高倍效杲竟不及Fujinon 的图像!这亦是笔者迄今为止所见最美的神仙鱼.02年6月用新置的Fujinon 于荔枝庄看星, 发觉中央星点很锐利, M7, NGC6231和M24完全装进视场内.整个视场布满密密麻麻的星点,细小的M27也可见到其圆盘状,威力极为震撼.<br>16x70对像一定只是小众,但其夜间观星威力的确不同凡响,可说是另类之选.<br>(请参考其他文章: 重阳节的星空)<br> <br>3.Leica BN系列--已停产 <br>3.1 Leica 8x20 BC (2002-4)<br>视场:6.6度    眼距: 13mm   重量:245G   棱镜echan五棱镜式  分类:袖珍镜  雅号:小辣椒 产地:葡萄牙 参考价格:HKD 约3000<br>这型号是徕卡现在最小型的双筒镜. 此镜非常轻巧, 只由一块金属中央板连接2枝金属直筒所构成. 只要把镜筒接合, 即可放入口袋中, 自是远足必备.<br>光学表现鲎当然是徕卡一贯水准. 以如此口径来说真图像光度出奇地亮, 反差, 颜色和锐利度令人惊叹. 其出色的图像表现完全把日制的宾得8x24 UCF 比下去. 此外其立体感当然亦较倒置普罗棱镜式为佳. 若系认真挑剔, 它的图像色调稍为偏黄 (暖色调). 大体上它的表现是中口径徕卡双筒镜翻版. 视距稍短, 但亦适合眼镜族使用.<br>这枝镜不是完全防水, 不能如大镜般可浸水, 但它亦不怕普通风吹雨打.<br>当然它不能替换正常口径的徕卡双筒镜. 日间使用完全适合. 但夜晚的场合其图像表现则较暗.<br>总结而言, 这镜完全适合日间使用, 如远足观鸟场合, 天文则......另选其他. 此外, 由于它的设计年代久远,因此可想像其光学水平及机机型质素不及其对手强.<br>(英文版请参阅其他文章)<br>3.2 Leica 10x50 BN (特详分析) (2002-10)<br>简介:<br>十多年前试用东德蔡司的7x50 Jenoptem 后, 深深受其当年超凡脱俗的表现所吸引, 自此便与高质双筒镜结下不解之缘. 住在光害和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内的我, 要亲亲星空需要赤脚在郊外步行数公里才行. 因此轻巧的双筒镜便成了主要观测的工具. ( Sky90 和Borg 100ED 亦可能适合, 迟些试试. 当我上网遛览时发现有4家公司出品特别受人推崇: 德国Zeiss, Leica, 奥地利Swarovski 及日本的Nikon的高品位型号. <br>由于Leica在港天文和观鸟界都较受欢迎, 故在选购高级双筒镜时决定跟风, 先买Leica 10x50 BN. 然而第一枝的光学即有缺陷!如是者兜兜转转换了三枝镜, 到最后才拥有一枝正常无误的10x50 BN.<br>规格:<br>口径: 50mm, 倍率: 10x, 视野: 6.6度, 眼距: 约17mm, 最近对焦距离: 3.3m, 适合任务温度: -25 至 +55度, 防水压: 5m, 镀膜: 全面多层镀膜, Pechan 式屋脊棱镜.<br>附属物品: 目镜盖, 阔肩带, 软袋.<br>价钱: 8000HKD (1000USD)<br>机械结构:<br>10x50是 Trinovid 系列中的大哥.Trinovid 自1963年推出市面,现代的Trinovid 沿自80 年代推出的BA构型.B 代表适合戴眼镜使用;A代表有装甲保护,N代表近对焦距离.<br>BN系的机械结构当然一流.铝合金的机身非常坚硬,黑色的多份子聚合物装甲比较突兀,但它亦可吸震和避免脱手.眼杯为推出推入式,当然较传统橡胶式方便,戴眼镜使用时只需把眼杯推入便可以,但仍不及Swarovski的旋入式好用.<br>对焦方式为中央加独立式内部对焦设计,对焦只靠内部组件移动而目镜不会像平价镜般移动.中央对焦环由二个调焦环组成.拉出上环后两个调焦器可独立转动,变成左右眼独立对焦.按下上方的调焦器后整个调焦器弯变成中央对焦.调焦器上还设有左右眼视度显示器,非常好用.<br>既然是高级机型,为了可长期使用,镜腔内自然注氮再由O环封密,正如其他型号一样.防水压达5米其实意义不大,但在潮湿之地亦可担保此镜的棱镜不会发霉.<br>坚固稳阵的机身也有缺点: 过重.日间使用时看地平线的景物也没甚么,但夜晚手持它望着天顶时很难保持稳定.显然此镜并不适合妇孺使用.<br>光学表现:<br>高品位的双筒镜当然要有高品位的光学质素. 暗绿色的物镜镀膜和暗紫红的目镜镀膜暗示了高质素的光学品质. 它最刹食的表现是其广角视野, 感觉好象通过巨型玻璃窗观景, 效果比得上使用加上优异的阔角目镜 (如Pentax XL)的APO 折射镜的观感------- 除了边缘有多些像差和色差外. 只要一想2枝XL 目镜已是Leica 的一半价钱时, 就不会觉得Leica 高价了.<br>此外它的清晰度、反差和锐利度也令人难忘.以直筒镜来说它的通透度极高.使用它观景时不觉有玻璃存在,图像锐利程度可用则眼利来形容,只有如Nikon SE般级数才可和它一较高下.夜间看星点也很锐利,星点呈点状,背景很黑.观看银河时的"云气"非常凸显, 玲珑剔透,层次分明令人难忘.<br>由于此镜主要对象为高要求的观鸟家,故此它最佳表现是在日间观看近距离的花草树木.在晴天时它所表现出的瑰丽颜色实在出类拔萃,感觉上光度比平价镜的7x50更光.一言蔽之: 比肉眼观看还佳!拥有Leica,很易便会走去观鸟.<br>缺点:<br>Leica Trinovid 系列最大问题是无很远对焦允许度不足,近视度数只要超过200度就要带眼镜才可用. 这使它不是最合天文观测. BA 系或许较佳.<br>另外在观测高反差图像如白墙边时边缘仍有一定黄/紫色差, 但亦不碍眼. 严格来说边缘的直线亦不是全直, 可见枕型像差(据闻是特意加入的, 以减少在快速移动镜身时所出现的图像浮动效果) 若将视轴移向边缘约80%的位置, 图像稍为松散, 幸好视野实在宽阔而且边缘的Field stop 亦很清晰, 故实际上亦不察到有什么问题. 最后此镜没有脚架连接器接孔, 要另外购买特制又昂贵的脚架连接器, 绝不化算.<br>有一点各位需特别注意: 一些10x50机型图像边缘有黑角现象,估计是棱镜角位遮阻小部份光路所致,不容易留意,亦不会影响锐利度,但感觉上不太好.笔者见过起码有3枝镜是这样的,可见不是个别问题.此外Leica 的镜片不时出现尘埃,需要更换.唉!Leica的品质控制真教人担心.<br>观星表现<br>在香港观星越来越困难, 在极天清气朗时, 在离市中心20公军外的郊区有时肉眼可见5等星. 以Leica 10x50BN 可见甚么呢?<br>M34, M35, M37可部份分解个别星点. M41差不多完全分解个别星点. M42神仙鱼云气完全浮现, 除了Fujinon 16x70 外双筒镜最佳效果. M45星点和数量较其他镜多, 背景亦较黑.<br>M46, 47, 67: 47完全分解, 46和67像一团云气, 有点颗粒状感觉.<br>NGC884, 869: 两个星团都完全被分解, 整个视野内充满星点, 非常美丽.<br>NGC 5139: 如棉花球, 有些颗粒感, 希望可到南半球再试.<br>总结: <br>没有暗角问题的Leica 10x50,是非常值得保有, 但它的重量和不甚足够无限远距离对焦允许度调较令我需要有枝较平的辅助镜: 奥林巴斯的EXWPI 8X42 (近期换了Nikon 10x42SE).<br>3.3 LEICA BR系列简评 (2004-9, 2004-10)<br>2003年中,LEICA推出了新系列双筒镜,旨在巩固其市场。简单而言,BR改善了以往为人所垢病的重量问题,亦在某程度上改善了光学质素。<br>机械结构方面的主要改动有:<br>---大幅减重和修身,使之成为同级镜中体积最小者。<br>---采用旋转式眼盖。<br>---镜背部加上手指握位<br>---随镜附赠抹布、目镜和物镜盖等。<br>光学质素的主要改动有:<br>---棱镜镀膜质素进一步提高 (dielectic coating),提升光度表现。<br>---(据闻采用低色散物料),压抑中央色差到最低水平。(边缘仍有色差)<br>---图像锐利多半点。 <br>以10x42而言,BR的确比BN光少许及锐利少许,但主要改进仍在机械及重量方面。 <br>8x42BL<br>BL是皮革版,机身没有包胶,但跟机附皮套。8x42极可能是,整个系列中最值得考虑的一枝。8x42光学非常出色,比10x42锐利和光亮不少,而BL系列的实物比图片精美许多,古典机械结构味道非常浓厚,处处流露出「M机」味道。SWAROVSKI的EL手工水准终于有对手矣! <br>10x50BR<br>是笔者现今的主力观星机型,机身比上代纤巧不少,光学表现则差不多(在光度、锐度和中央色差方面改善了半点)。在夜间观星和10X50BA之分别可说完全没有。 <br>缺点:<br>---承袭了较明显的边缘场曲(仍比蔡司FL轻微)。<br>---镜内腔仍不时可见到有尘、碎屑等。LEICA的品质控制似乎没有改善。<br>---边缘色差仍没有得到良好修正。<br>---价钱贵了不少。</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4 2:44:56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0-31 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em01]
发表于 2006-1-5 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 0in 0in 0pt"><B normal">Fujinon 7x42 CD/8X42 CD<o:p></o:p></B></P>
< 0in 0in 0pt"><o:p> </o:p></P>
< 0in 0in 0pt">在天文界中甚具名气的 Fujinon, 在观鳥镜市場中總打不出名堂.大約在98年中它曾推出2个系列的直筒镜,而當中CD 系列為較高級机型.<o:p></o:p></P>
< 0in 0in 0pt"><o:p> </o:p></P>
< 0in 0in 0pt">可惜當它推出市場時,正值中級镜普遍用上相位膜稜镜,結果評價不佳.當新一批有相位膜CD推出時,已是明日黄花. 加上價錢偏贵,更是乏人問津.在04年左右更被停産.<o:p></o:p></P>
< 0in 0in 0pt"><o:p> </o:p></P>
< 0in 0in 0pt">笔者有幸在澳洲遇上清货處理的倉底相位膜CD镜, 由于價錢非常吸引(除税後3000元樓下,美国现價要500美元+ 約1/10運费),在一番思量後破戒在澳洲買消费品. 今天趁天朗氣清, 決定到 Sydney Homebush Bi-centennial Park (200周年纪念公園, 有不少大草原、單車径、紅树林濕地、巨型池塘及燒烤壚, 但較少鲜花及遊樂場------ 澳洲特色)試镜.<o:p></o:p></P>
< 0in 0in 0pt"><o:p> </o:p></P>
< 0in 0in 0pt">究竟Fujinon CD是龙是蛇?且待慢慢分解.<o:p></o:p></P>
< 0in 0in 0pt"><o:p> </o:p></P>
< 0in 0in 0pt 0.25in; TEXT-INDENT: -21pt; mso-list: l0 level1 lfo1; tab-stops: list .25in"><B normal">1.        </B><B normal">外观及机械結構</B><B normal"><o:p></o:p></B></P>
< 0in 0in 0pt 0.25in"><B normal"><o:p> </o:p></B></P>
<P 0in 0in 0pt">據業内人仕小道消息, Fujinon CD也是由Kamakura代工(全日本只此一家?). 此镜的外观不俗,机身應為鋁合金,外包綠黑色厚膠,正面还有防滑膠點.感觉非常紮实,手工極佳. 然而亦因如此,此镜比相似產品為重. 其絞合軸心由金屬鑄造, 轉动顺滑但又非常堅固及高級, 應接近或相同于欧洲某名牌產品.背後有凹位以適應姆指形狀. 我怀疑當初設計CD時是有心参考欧洲某款镜款.<o:p></o:p></P>
<P 0in 0in 0pt"><o:p> </o:p></P>
<P 0in 0in 0pt">对焦方式亦和一般日镜不同.此镜的右眼视度調較環在大型中央对焦輪下面, 即和中央对焦輪同軸有些像蔡司或司华, 但又有些分別 (蔡司或司华要先按下对焦輪才可作右眼補偿調較,结構更複雜.) 缺点是在轉動对焦輪時会不慎触及沒有上鎖机制的右眼视度調較環. 這也是近顶級镜和真正顶級镜的分野.  無論如何,此镜可能是日系镜中首枝全内对焦型号.<o:p></o:p></P>
<P 0in 0in 0pt"><o:p> </o:p></P>
<P 0in 0in 0pt">眼杯為較舊的伸缩式,顺滑度一般.眼杯向外稍稍凸出, 貼近面型. 但对戴眼镜人仕就有點画蛇添足, 多此一舉. 另有些多餘资料印在镜背後, 如 Fujinon CD series: center diopter/center focus. BaK-4 argentum. Waterproof. Dry nitrogen filled. 100% multicoated optics. Light alloy construction. Close focusing. 也属亘画蛇添足之舉.<o:p></o:p></P>
<P 0in 0in 0pt"><o:p> </o:p></P>
<P 0in 0in 0pt">就以机械品质而言,此镜水準实在很高,不低于任何名牌防水镜.缺点是机身較重, 這可能是致命傷之一.<o:p></o:p></P>
<P 0in 0in 0pt"><o:p> </o:p></P>
<P 0in 0in 0pt 0.25in; TEXT-INDENT: -21pt; mso-list: l0 level1 lfo1; tab-stops: list .25in"><B normal">2.        </B><B normal">光學表现</B><B normal"><o:p></o:p></B></P>
<P 0in 0in 0pt"><o:p> </o:p></P>
<P 0in 0in 0pt 39pt; TEXT-INDENT: -21pt; mso-list: l2 level1 lfo2; tab-stops: list 39.0pt">A.       镀膜<o:p></o:p></P>
<P 0in 0in 0pt">此镜的鍍膜為暗绿色典型日本多層膜,但8x42的镀膜又比7x42暗小許及多反射了紫色光.由于年代問题, 其反光度比现今最新型日镜強了少許. 究竟会否影響光度則有待研究.<o:p></o:p></P>
<P 0in 0in 0pt"><o:p> </o:p></P>
<P 0in 0in 0pt 39pt; TEXT-INDENT: -21pt; mso-list: l2 level1 lfo2; tab-stops: list 39.0pt">B.       眼距(出瞳距离)<o:p></o:p></P>
<P 0in 0in 0pt 0.25in"><o:p> </o:p></P>
<P 0in 0in 0pt">7x42的眼距明顯偏長, 而8x42恰到好處. 估計説明書上的20mm應没错. 使用時要拉出眼杯約1/3才可舒適地使用. 但可能是眼杯形狀問题, 日間使用不時出现目鏡表面反射周圍光線問题, 造成輕微滋扰<o:p></o:p></P>
<P 0in 0in 0pt"><o:p> </o:p></P>
<P 0in 0in 0pt 39pt; TEXT-INDENT: -21pt; mso-list: l2 level1 lfo2; tab-stops: list 39.0pt">C.      视場<o:p></o:p></P>
<P 0in 0in 0pt"><o:p> </o:p></P>
<P 0in 0in 0pt">7x42 CD表观视場達56度, 8x42表观视場達60度, 以中高級镜來說已是不俗. 尤以後者值得一讚, 能予我有些宽度感.<o:p></o:p></P>
<P 0in 0in 0pt 0.25in"><o:p> </o:p></P>
<P 0in 0in 0pt 39pt; TEXT-INDENT: -21pt; mso-list: l2 level1 lfo2; tab-stops: list 39.0pt">D.      锐度/色差<o:p></o:p></P>
<P 0in 0in 0pt"><o:p> </o:p></P>
<P 0in 0in 0pt">由于沒有同級镜比較, 故此很难作有效对比. 在試镜中曾發现 8x42不及Celestron Regal LS锐利, 可能由于目镜較複雜所致. 在今天湖畔試鏡中7x42的表现不错, 不下于8x30 SLC, 但要注意规格不同. 看高反差大厦外牆時當見色差存在, 但在超級大晴天观鳥观樹幹的場合中亦不明顯, 估計和顶級镜比較下会察觉到锐度分別.<o:p></o:p></P>
<P 0in 0in 0pt"><o:p> </o:p></P>
<P 0in 0in 0pt"><o:p> </o:p></P>
<P 0in 0in 0pt 39pt; TEXT-INDENT: -21pt; mso-list: l2 level1 lfo2; tab-stops: list 39.0pt">E.       通透度<o:p></o:p></P>
<P 0in 0in 0pt"><o:p> </o:p></P>
<P 0in 0in 0pt">此镜的通透度亦属优良, 看100米外的小島上的松樹及水鳥亦有种清澈利落, 赏心悅目之感, 亦有些高級镜才有之气质.<o:p></o:p></P>
<P 0in 0in 0pt"><o:p> </o:p></P>
<P 0in 0in 0pt 39pt; TEXT-INDENT: -21pt; mso-list: l2 level1 lfo2; tab-stops: list 39.0pt">F.       色彩鲜明度/光度<o:p></o:p></P>
<P 0in 0in 0pt"><o:p> </o:p></P>
<P 0in 0in 0pt">看花着树叶時的颜色颇鲜明, 可能因為规格关係, 色彩比/SLC 8x30还要鲜明. 但在大晴天下由于瞳孔扩張收缩关係, 7x42和8x30光度分別不大. 此外由于光度关係, 感觉上和SLC 8x30在色彩还原上有些不同, 有待研究<o:p></o:p></P>
<P 0in 0in 0pt"><o:p> </o:p></P>
<P 0in 0in 0pt 39pt; TEXT-INDENT: -21pt; mso-list: l2 level1 lfo2; tab-stops: list 39.0pt">G.      边緣畸变<o:p></o:p></P>
<P 0in 0in 0pt"><o:p> </o:p></P>
<P 0in 0in 0pt">日镜一般没有枕型畸娈, 影像在视場3/4開始鬆散, 和SLC差不多. 但在实際使用中, 在移动镜子時, 正因沒枕型畸娈, 对岸的树木叢影像出现 “哈哈镜”效果, 感觉較突兀, 反不及SLC的平滑效果來得自然. 由此可見, 欧系鏡始終堅持加上枕型畸娈效果, 是有实際原因的.<o:p></o:p></P>
<P 0in 0in 0pt"><o:p> </o:p></P>
<P 0in 0in 0pt 39pt; TEXT-INDENT: -21pt; mso-list: l2 level1 lfo2; tab-stops: list 39.0pt">H.       立体感<o:p></o:p></P>
<P 0in 0in 0pt"><o:p> </o:p></P>
<P 0in 0in 0pt">不知何故, 此镜的立体感比SLC強烈, 但看近處景物則不甚適宜. <o:p></o:p></P>
<P 0in 0in 0pt"><o:p> </o:p></P>
<P 0in 0in 0pt 0.25in; TEXT-INDENT: -21pt; mso-list: l0 level1 lfo1; tab-stops: list .25in"><B normal">3.        </B><B normal">小結</B><B normal"><o:p></o:p></B></P>
<P 0in 0in 0pt"><o:p> </o:p></P>
<P 0in 0in 0pt">此镜的水準予我一种喜出望外之感, 亦有些高級镜才有的观景效果, 應可歸纳于準顶級镜之列, 对我來說用來一镜走天涯也可以. 债價格定在顶級机型2/3左右也很合理. 此外其跟鏡皮套用料十足, 有足夠厚度对镜子提供一定保護, 值得一讚.<o:p></o:p></P>
<P 0in 0in 0pt"><o:p> </o:p></P>
<P 0in 0in 0pt">优点:<o:p></o:p></P>
<P 0in 0in 0pt 0.5in; TEXT-INDENT: -0.25in; mso-list: l1 level1 lfo3; tab-stops: list .5in">n      光学不俗<o:p></o:p></P>
<P 0in 0in 0pt 0.5in; TEXT-INDENT: -0.25in; mso-list: l1 level1 lfo3; tab-stops: list .5in">n      工艺优良<o:p></o:p></P>
<P 0in 0in 0pt 0.5in; TEXT-INDENT: -0.25in; mso-list: l1 level1 lfo3; tab-stops: list .5in">n      皮套<o:p></o:p></P>
<P 0in 0in 0pt">缺点:<o:p></o:p></P>
<P 0in 0in 0pt 0.5in; TEXT-INDENT: -0.25in; mso-list: l1 level1 lfo3; tab-stops: list .5in">n      重量<o:p></o:p></P>
<P 0in 0in 0pt 0.5in; TEXT-INDENT: -0.25in; mso-list: l1 level1 lfo3; tab-stops: list .5in">n      銳度光度稍遜于顶級机型<o:p></o:p></P>
<P 0in 0in 0pt 0.5in; TEXT-INDENT: -0.25in; mso-list: l1 level1 lfo3; tab-stops: list .5in">n      目鏡表面間中反光問题<o:p></o:p></P>
<P 0in 0in 0pt 0.5in; TEXT-INDENT: -0.25in; mso-list: l1 level1 lfo3; tab-stops: list .5in">n      吟哈镜效果.<o:p></o:p></P>
发表于 2007-8-17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有野学啦!呵呵.....
发表于 2007-9-21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知识啊.........................
发表于 2008-3-14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7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