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镜痴特区003: 神镜级A-L<br>Masterpiece -- Never settle for less 神镜级<br>此级别的双筒镜全是顶级大厂的精心杰作,往往是同类型中的旗舰型号,亦是衡量一所出色的光学公司其最高光学及艺术水平之参考.价钱大部份自属天价,不是初出茅庐者所能负担.但人生总要有崇高目标的! 有目标、有理想;人生才会有动力.为甚么要爬那座山? 因为山就在那里! 努力吧! <br>1. Fujinon 7x50 FMTSX (2002-12)<br>视场:7.5度 眼距: 23mm 重量:1.52KG 棱镜:普罗2型 分类:大镜 雅号:最佳天文航海镜 产地:日本 参考价格:HKD 4000-5000<br>无可否认,富士光机 出产的天文及海事用双筒镜 (7x50出射光瞳最大,瞳孔较易对准出射光瞳,观景最舒服)是非常好的: 成像出色、颇富立体感.机械结构极为坚固.此镜为防水注氮机型、质感十足;然而机身很重.手持观测虽然稳定,但对女仕和长时间用户来说是个很大挑战.<br>光学质素: 非常好!其EBC 极深蓝色多层镀膜使其透光率达到差不多顶级质素.图像很光,和Steiner Commander系列同被评为最光亮的7x50. 7倍的低倍率使其图像特别锐利,图像风格明显偏硬,此点无可置疑.它亦专为观星者及航海员设计,目镜特加上平场目镜片元素Field flattener (FMT-SX 的F)使边缘场曲减到最低,其图像平坦的特性使此镜在天文用途上及海事用途上发挥更佳。<br>若说缺点,可说其眼杯仍为传统橡胶型。其目镜独立对焦系统对某些人不方便.此外7x50普遍视场较窄,日间观景时其整体风格个人觉得仍比欧洲顶级机型还差半点。但在看星时其表现则不同凡响!难怪著名天文杂志如 S&T , Astronomy等均推许此机型和Nikon Prostar 为最佳天文用双筒镜!不过纯以天文用途来说,若不介意付多一点,不如买Fujinon 16x70,因可见到更深遽的宇宙.<br>FMTSX 2:近年Fujinon 推出了其系列改进型FMTSX 2,主要改进了:1. 镜肩和镜筒前部增加包胶 2. 物镜镀膜由深蓝色奕变成较反光的暗绿色.对比NikonSP来说, 其优点是视距较长目镜片直径大妙[景较舒适而缺点是晚间看街景时色差较大.<br> <br>2. Fujinon 16x70 FMTSX (Old Model) (2002-10)<br>视场:4度 眼距:12.5mm (新版为15.5mm) 重量:2.16KG 棱镜:普罗2型 分类:大镜 雅号:最佳大型便携式天文镜 产地:日本 参考价格:HKD 5000-6500<br>Fujinon 16x70 FMTSX 旧款视距只得12.5mm,新款有15.5mm,但新款贵很多,超过5000元,旧型仓底货只需4000元左右.视星3.5mm 的差异和镜肩和镜筒前部增加包胶却要贵千多二千元!<br>大型又良好双筒镜并不常见.比较多人诘认识有 Vixen, Nikon, Fujinon.三雄之中,Vixen质素文件次比较低,Nikon 较贵而且少见,Fujinon 在国外评价较佳,虽贵但物有所值.<br>16x型号也是 Porro Prism 机型,其眼杯也是传统橡胶型.和7x 型号一样为防水注氮机型,琉化锌皮外壳,质感十足,极为坚固.镜筒则比7x型号长很多.外观有如7x50机身再延长以容纳物镜.然而16x 再加 2.16Kg重量使之携带性大为减低,虽可勉强手持一会看风景也可,但长时间使用还是上在架上为佳.其重量亦一定大为减少出动次数.<br>光学质素方面也很好,但不及7x机型.笔者手上旧机型号镜片上的EBC 多层镀膜呈极暗绿色,透光率达也应到差不多顶级质素.日间图像光度以4mm出射光瞳来说已很足够.16倍可能属较高倍率,故看高反差景物时会较易出现色差现象,另外在阴天看树时,发觉当双眼稍稍移离光轴中央时蓝黄色边便会呈现在枝叶边,颇为碍眼.睛天则没有出现同样问题.一位前辈说曰是色温问题,此点有待考究.此外倍率较7x50为高,出射光瞳较细,日间图像不及7x型号般锐利无疵.图像亦算清晰,颜色依然鲜明,但感觉上图像颜色饱和度稍稍不及同系7x机型,而且整体光学质素及成像效果亦明显比比欧洲10x50顶级机型低了不少,亦少了艺术感.由于旧款视距不足,日间观景时眼镜要尽量贴近目镜才可以勉强看到整个视场.在晚上使用则好一点,不知何故.<br>但16X70是为观星者而设、自然是属于夜晚的, 其真正实力是在天文用途.笔者第一次接触Fujinon 16x70是97年11月中大天文营, 地点是西贡西白沙澳青年旅舍.(当时中大物理系买了数枝Fujinon. )当晚天气特佳, 以Fujinon 16x70 看M35,36, 37, 38, 41这些疏散星团如一个个由星点组成的钻石丛镶嵌在遽黑的夜幕, 看M42 时一条青色神仙鱼呈在目前,活灵活现,丝状般的云气结构极为结实,同场C11 高倍效杲竟不及Fujinon 的图像!这亦是笔者迄今为止所见最美的神仙鱼.02年6月用新置的Fujinon 于荔枝庄看星, 发觉中央星点很锐利, M7, NGC6231和M24完全装进视场内.整个视场布满密密麻麻的星点,细小的M27也可见到其圆盘状,威力极为震撼.<br>16x70对像一定只是小众,但其夜间观星威力的确不同凡响,可说是另类之选.<br>(请参考其他文章: 重阳节的星空)<br> <br>3.Leica BN系列--已停产 <br>3.1 Leica 8x20 BC (2002-4)<br>视场:6.6度 眼距: 13mm 重量:245G 棱镜 echan五棱镜式 分类:袖珍镜 雅号:小辣椒 产地:葡萄牙 参考价格:HKD 约3000<br>这型号是徕卡现在最小型的双筒镜. 此镜非常轻巧, 只由一块金属中央板连接2枝金属直筒所构成. 只要把镜筒接合, 即可放入口袋中, 自是远足必备.<br>光学表现鲎当然是徕卡一贯水准. 以如此口径来说真图像光度出奇地亮, 反差, 颜色和锐利度令人惊叹. 其出色的图像表现完全把日制的宾得8x24 UCF 比下去. 此外其立体感当然亦较倒置普罗棱镜式为佳. 若系认真挑剔, 它的图像色调稍为偏黄 (暖色调). 大体上它的表现是中口径徕卡双筒镜翻版. 视距稍短, 但亦适合眼镜族使用.<br>这枝镜不是完全防水, 不能如大镜般可浸水, 但它亦不怕普通风吹雨打.<br>当然它不能替换正常口径的徕卡双筒镜. 日间使用完全适合. 但夜晚的场合其图像表现则较暗.<br>总结而言, 这镜完全适合日间使用, 如远足观鸟场合, 天文则......另选其他. 此外, 由于它的设计年代久远,因此可想像其光学水平及机机型质素不及其对手强.<br>(英文版请参阅其他文章)<br>3.2 Leica 10x50 BN (特详分析) (2002-10)<br>简介:<br>十多年前试用东德蔡司的7x50 Jenoptem 后, 深深受其当年超凡脱俗的表现所吸引, 自此便与高质双筒镜结下不解之缘. 住在光害和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内的我, 要亲亲星空需要赤脚在郊外步行数公里才行. 因此轻巧的双筒镜便成了主要观测的工具. ( Sky90 和Borg 100ED 亦可能适合, 迟些试试. 当我上网遛览时发现有4家公司出品特别受人推崇: 德国Zeiss, Leica, 奥地利Swarovski 及日本的Nikon的高品位型号. <br>由于Leica在港天文和观鸟界都较受欢迎, 故在选购高级双筒镜时决定跟风, 先买Leica 10x50 BN. 然而第一枝的光学即有缺陷!如是者兜兜转转换了三枝镜, 到最后才拥有一枝正常无误的10x50 BN.<br>规格:<br>口径: 50mm, 倍率: 10x, 视野: 6.6度, 眼距: 约17mm, 最近对焦距离: 3.3m, 适合任务温度: -25 至 +55度, 防水压: 5m, 镀膜: 全面多层镀膜, Pechan 式屋脊棱镜.<br>附属物品: 目镜盖, 阔肩带, 软袋.<br>价钱: 8000HKD (1000USD)<br>机械结构:<br>10x50是 Trinovid 系列中的大哥.Trinovid 自1963年推出市面,现代的Trinovid 沿自80 年代推出的BA构型.B 代表适合戴眼镜使用;A代表有装甲保护,N代表近对焦距离.<br>BN系的机械结构当然一流.铝合金的机身非常坚硬,黑色的多份子聚合物装甲比较突兀,但它亦可吸震和避免脱手.眼杯为推出推入式,当然较传统橡胶式方便,戴眼镜使用时只需把眼杯推入便可以,但仍不及Swarovski的旋入式好用.<br>对焦方式为中央加独立式内部对焦设计,对焦只靠内部组件移动而目镜不会像平价镜般移动.中央对焦环由二个调焦环组成.拉出上环后两个调焦器可独立转动,变成左右眼独立对焦.按下上方的调焦器后整个调焦器弯变成中央对焦.调焦器上还设有左右眼视度显示器,非常好用.<br>既然是高级机型,为了可长期使用,镜腔内自然注氮再由O环封密,正如其他型号一样.防水压达5米其实意义不大,但在潮湿之地亦可担保此镜的棱镜不会发霉.<br>坚固稳阵的机身也有缺点: 过重.日间使用时看地平线的景物也没甚么,但夜晚手持它望着天顶时很难保持稳定.显然此镜并不适合妇孺使用.<br>光学表现:<br>高品位的双筒镜当然要有高品位的光学质素. 暗绿色的物镜镀膜和暗紫红的目镜镀膜暗示了高质素的光学品质. 它最刹食的表现是其广角视野, 感觉好象通过巨型玻璃窗观景, 效果比得上使用加上优异的阔角目镜 (如Pentax XL)的APO 折射镜的观感------- 除了边缘有多些像差和色差外. 只要一想2枝XL 目镜已是Leica 的一半价钱时, 就不会觉得Leica 高价了.<br>此外它的清晰度、反差和锐利度也令人难忘.以直筒镜来说它的通透度极高.使用它观景时不觉有玻璃存在,图像锐利程度可用则眼利来形容,只有如Nikon SE般级数才可和它一较高下.夜间看星点也很锐利,星点呈点状,背景很黑.观看银河时的"云气"非常凸显, 玲珑剔透,层次分明令人难忘.<br>由于此镜主要对象为高要求的观鸟家,故此它最佳表现是在日间观看近距离的花草树木.在晴天时它所表现出的瑰丽颜色实在出类拔萃,感觉上光度比平价镜的7x50更光.一言蔽之: 比肉眼观看还佳!拥有Leica,很易便会走去观鸟.<br>缺点:<br>Leica Trinovid 系列最大问题是无很远对焦允许度不足,近视度数只要超过200度就要带眼镜才可用. 这使它不是最合天文观测. BA 系或许较佳.<br>另外在观测高反差图像如白墙边时边缘仍有一定黄/紫色差, 但亦不碍眼. 严格来说边缘的直线亦不是全直, 可见枕型像差(据闻是特意加入的, 以减少在快速移动镜身时所出现的图像浮动效果) 若将视轴移向边缘约80%的位置, 图像稍为松散, 幸好视野实在宽阔而且边缘的Field stop 亦很清晰, 故实际上亦不察到有什么问题. 最后此镜没有脚架连接器接孔, 要另外购买特制又昂贵的脚架连接器, 绝不化算.<br>有一点各位需特别注意: 一些10x50机型图像边缘有黑角现象,估计是棱镜角位遮阻小部份光路所致,不容易留意,亦不会影响锐利度,但感觉上不太好.笔者见过起码有3枝镜是这样的,可见不是个别问题.此外Leica 的镜片不时出现尘埃,需要更换.唉!Leica的品质控制真教人担心.<br>观星表现<br>在香港观星越来越困难, 在极天清气朗时, 在离市中心20公军外的郊区有时肉眼可见5等星. 以Leica 10x50BN 可见甚么呢?<br>M34, M35, M37可部份分解个别星点. M41差不多完全分解个别星点. M42神仙鱼云气完全浮现, 除了Fujinon 16x70 外双筒镜最佳效果. M45星点和数量较其他镜多, 背景亦较黑.<br>M46, 47, 67: 47完全分解, 46和67像一团云气, 有点颗粒状感觉.<br>NGC884, 869: 两个星团都完全被分解, 整个视野内充满星点, 非常美丽.<br>NGC 5139: 如棉花球, 有些颗粒感, 希望可到南半球再试.<br>总结: <br>没有暗角问题的Leica 10x50,是非常值得保有, 但它的重量和不甚足够无限远距离对焦允许度调较令我需要有枝较平的辅助镜: 奥林巴斯的EXWPI 8X42 (近期换了Nikon 10x42SE).<br>3.3 LEICA BR系列简评 (2004-9, 2004-10)<br>2003年中,LEICA推出了新系列双筒镜,旨在巩固其市场。简单而言,BR改善了以往为人所垢病的重量问题,亦在某程度上改善了光学质素。<br>机械结构方面的主要改动有:<br>---大幅减重和修身,使之成为同级镜中体积最小者。<br>---采用旋转式眼盖。<br>---镜背部加上手指握位<br>---随镜附赠抹布、目镜和物镜盖等。<br>光学质素的主要改动有:<br>---棱镜镀膜质素进一步提高 (dielectic coating),提升光度表现。<br>---(据闻采用低色散物料),压抑中央色差到最低水平。(边缘仍有色差)<br>---图像锐利多半点。 <br>以10x42而言,BR的确比BN光少许及锐利少许,但主要改进仍在机械及重量方面。 <br>8x42BL<br>BL是皮革版,机身没有包胶,但跟机附皮套。8x42极可能是,整个系列中最值得考虑的一枝。8x42光学非常出色,比10x42锐利和光亮不少,而BL系列的实物比图片精美许多,古典机械结构味道非常浓厚,处处流露出「M机」味道。SWAROVSKI的EL手工水准终于有对手矣! <br>10x50BR<br>是笔者现今的主力观星机型,机身比上代纤巧不少,光学表现则差不多(在光度、锐度和中央色差方面改善了半点)。在夜间观星和10X50BA之分别可说完全没有。 <br>缺点:<br>---承袭了较明显的边缘场曲(仍比蔡司FL轻微)。<br>---镜内腔仍不时可见到有尘、碎屑等。LEICA的品质控制似乎没有改善。<br>---边缘色差仍没有得到良好修正。<br>---价钱贵了不少。</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4 2:44:56编辑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