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name}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canon 10*30IS小镜共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5-24 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CANON 10*30IS小镜使用的一点体会
看过不少佳能望远镜资料的介绍,对其IS系列的光学性能早有耳闻,所以长时间以来总想搞架佳能IS望远镜体会一下其稳像功能的神奇。这次V31JZ兄割爱,我有幸得到这架佳能10*30IS望远镜。
由于这两天忙于挑选坐骑,考试汽车驾照,累得不亦乐乎,差点儿把V31JZ兄给我邮来佳能小镜的事给忘了。下午考完试拖着疲惫的步子 回到办公室,一眼就看见一件EMS邮包静静地躺在我的办公桌上。第一感觉就是“佳能10*30IS到了!”一天的劳累全都跑到九霄云外。用小刀轻轻划开包装胶带,打开厚厚的防震泡沫,裹藏在里面的那个样子怪怪又憨态可掬的小家伙终于跳入眼帘,哈哈,品相九成新啊,除了物镜里面有点非常轻微的尘以外(尘是镜体内部一些器件落下的,不是外部进入,这种情况在别的新望远镜上也有过),简直是无可挑剔啊。以前从没玩过佳能的望远镜,这次可要好好把玩一番。不顾同事们异样的眼神儿,呵呵,他们拿我当外星人。在办公室门口仔细打量起这架小镜。
应该说这是一架全天候型的望远镜,外表全部用黑色橡胶包裹,工艺简洁漂亮。不知其防水能力怎样?目镜接目镜是黑色软橡胶做成的,可以翻下,以方便戴眼镜的朋友使用。出瞳距离14.5mm,对我来说还是够用。目镜很大,镀膜漂亮,主色调应该是蓝紫色,在灯光下最多可见7个反光。瞳距调节也很方便,用手轻轻向外掰开两个目镜筒,就可以随意调节瞳距的大小了。有些像我的转塔式目镜结构的蔡斯哨所镜了,呵呵。望远镜背带挂环在目镜的下面,穿挂方便牢靠。中心调焦轮设计的大小合适,轮的顶端有机玻璃下画有一个地球,有“canon optical design”字样,右目镜有视差调节,在中心调焦轮下正面位置是防抖开关,旁边有个小小的红色指示灯,开启防抖功能时指示灯点亮。开关铵钮手感很轻,使用起来一点也不费力,以前我用过俄罗斯机械稳像的16*50望远镜,手感不好。再往下就是物镜了,以绿色调为主的多层镀膜反光很小,物镜筒内有消光设计,经晚上实地观测,消光很好,对着汽车灯光观测没有鬼影和眩光。镜体正面最下端是我们常见的Canon商标字样,在两个物镜中间亮晶晶的有机玻璃上有“image stabilizer”图像稳定功能字样,下面是10*30IS,一切是那么简洁,流线形镜体做工一流,由于镜子很小巧,使用时有两手交叠现象,不过还是能接受。
镜子的背面正中有“MDAE IN JAPAN”产地标识,下面是编号,电池仓在镜体背面最下端。用两枚五号电池工作。整个背面有三个小疙瘩,平放在桌子上时不致于擦伤镜体,倒是很体贴的设计。镜子非常小巧轻便,带上电池有650克左右。此镜的通光量很高,6度视场,可惜我没有镜子原装的说明书,其目镜的光学结构不得而知,观测目标时其边缘成像能力惊人,只是整体来说锐度不太高,反差稍柔,秉承了其照相机镜头的特色,个人感觉有些美中不足,据朋友讲canon IS系列的后期15*50、18*50光学水平相当高,物镜中使用了一片UD镜片,在目镜中使用了二片非球面镜,因此,当观测目标时,可以明显感到有CANON L级镜头那种极锐画面和非常丰富的层次。以后有机会,当然要感受一下的。
说到这里不能不说一下这款小镜最吸引人的地方了,就是它的防抖功能,它不像15*50IS那样有两种IS ON 方式,而是只有一种,就是手按下防抖开关时即为打开防抖功能,放开手指即关闭。操作起来还算便利。当你对准一个观测目标时,由于是10倍倍率,抖动已经很厉害了,想看清细节,努力端稳望远镜也不能达到满意的观测效果,这时只要轻轻一按那个防抖开关,只听到轻微的一声“喀嗒”,图像静止不动了,您神奇般的看清了眼前的一切,呵呵,那感觉与CANON官方网站提供的演示动画一样,当然这是相对于观测者本人是站在某一地方不动来说的,要是站在移动的载体上,效果还是不如俄罗斯的“泽尼特”牌稳像仪,但如此小巧的镜子与俄罗斯那款重2公斤的16*40电子陀螺稳像仪来说,这个效果也足够了。
有个小缺点,要有个联体物镜盖就好了。
大家还是看看图片吧,这是v31jz兄拍的。回头我拍几张补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5-24 18:42:46编辑过]

发表于 2003-5-24 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HAO
发表于 2003-5-24 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啊!!!

长征兄总是给人带来惊喜!!!
发表于 2003-5-24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3-5-24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这镜子我试过,由于时间关系并且重点不在此镜,所以没有仔细研究过,但第一感觉就是此镜的锐度比尼康WP差,当然此镜的卖点不在于锐度而是稳像,IS放在10倍镜上又点小题大作,个人认为佳能是把IS作为此镜的第一大卖点,当然在此价位上能够体验一下IS的感觉看来是非此镜莫属了。佳能的摄影镜头也有低价位的IS,但口碑不是很能好,它牺牲了镜头的部分光学来满足色友对IS的需求,我有几位朋友购买了这种镜头,对其成像不是很满意。但椐说佳能高档次的IS摄影镜头效果不错,同时也听说佳能 IS系列的后期15X50、18X50光学水平相当高。
发表于 2003-5-24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不亲身体验稳像望远镜的功能,也许感受不到它的威力,以前我也对10*30的佳能IS也持怀疑态度,才10倍,有必要么?呵呵,但是当你端着一架10倍的镜子,尽管它光学很常好,如果想努力去看清目标的某个细节,没有稳固的支撑也是很难实现的,而且时间稍一长就头晕脑胀,这时你只需按一下那个开关,呵呵,完全是两个世界喽!同时这个小镜外形小巧轻便,比同品牌的15、18*50的IS望远镜小很多,所以玩镜子的朋友备一个是非常有必要的。
发表于 2003-5-24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做出好镜头就能做出好望远镜,这话确实不错,尼康和佳能在135镜头方面的实力确实了得,在望远镜方面也是。只是佳能到现在还没有出过常规型的高端望远镜。
如果佳能的锐度不高是风格问题的话,比较遗憾,因为望远镜不同于镜头,艳丽和锐利的望远镜看起来更讨好一些,人眼的宽容度也远远大于胶片。
发表于 2003-5-25 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这里说佳能小镜的锐度不高是相对的,对于顶级镜中的莱卡,视得乐及尼康等,佳能的锐度稍逊些,如果不与那些顶级的镜子比着,佳能10*30IS的表现能力已是非常出色的了。当然从价位上与那些顶级的东西去比,太失公允了。
发表于 2003-5-25 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镜子我用过,IS的功能确实非常明显
发表于 2003-5-25 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佳能的15×50,18×50也不是很锐,但像差校正很好。由于佳能到现在还没有出过中低倍数的高端镜子,所以不知道是风格问题还是倍数问题,但以风格问题可能性巨大。
发表于 2003-5-25 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用这架小镜子与奥林巴斯10x42和另一款尼康镜子大概比试过,尽管不是高瑞产品,但光学方面确实“不服不行”,在亮度及色彩、分辨率上均不错,而且体积轻巧,并有IS功能,价格上也无挑剔,如果象视得乐那样大力推广,则其可能有可能成为玩家日常用的首选。

不足嘛还是稳像能力有限,而且只对高频抖动有效,再者其外形设计保持了佳能敢为天下先的作风,拿惯了常规镜子的我常常拿反。

今年以来国内二手市场上有时可以看到这种镜子,八九新的价位一般在1100--1750元之间,还是不错的,只是要注意仔细验货。



实际上以佳能的能力,生产高端镜子应是没有问题的,可能是考虑到望远镜市场的竞争激烈(多数人没有注意到),所以走的是特色路线,并不将其做为佳能重点领域。

话跑远些,尽管国外的望远镜消费者中的使用行家绝对量很大,但除此之外绝大多数的素质估计并不比国内强,正是如此,使得国内巨大的低端出口量有了市场。所以佳能的望远镜市场定位还是有过深虑的,没有在这个领域拼杀。
发表于 2003-5-25 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刘的点评非常中肯.有业内人士特有的见地.第二段那句"拿惯了常规镜子的我常常拿反"真是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啊,哈哈哈.....
发表于 2003-5-25 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呵。。。我第一次拿此镜也是拿反了,是许兄帮我校正过来。。。
发表于 2003-5-25 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刚听了长征兄的“哈哈哈”,不知所措,又看了cjm老兄的自白,看来我们彼此彼此,放心了[em08][em08]
发表于 2003-5-25 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佳能在新技术应用方面确实了得,不仅强于德奥厂商,也强于本国的尼康富士。虽然蔡司,莱卡,富士在此之前,尼康再此之后都推出过IS望远镜,但是系列最全并且当作主流产品推广的只有佳能。同时佳能在新型光学材料和结构上确实也比较了得。如果其能在望远镜成像风格上偏锐一些恐怕会更吸引人。
发表于 2003-5-25 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佳能公司之所以在光学方面异军突起,并渐为领先,从小弟成为大哥,是因为其产品领域广泛,尤其是办公产品,所以抗市场风险能力强,每年有较大财力用于新技术研发,相比之下,莱卡、蔡司、富士、宾得、尼康等则主要局限于光学行业,无法与之相比。

所以很多情况下,做“专”做“精”也不一定是好事。

当然也与决策层有关,美能达产品领域与佳能相似,但近年来业绩不佳。

成像上固然与“本厂风格”有关,但也与技术水平、能力有关,这可能是厂家不愿说的,做为后来者,有些方面还需要时间来解决。同样,有些欧洲“大哥哥”也死抱“风格”不放,实则后劲不足,否则占有率不断下降、业绩下滑、甚至被收购破产等如何解释?从某些方面讲,物美且价廉更需要高技术、新技术!
发表于 2003-5-25 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有人提出过,德头的所谓味道其实是一些残余的像差,我没有专用的分析手段和内部技术数据,无法判断到底是不是如此。
发表于 2003-5-25 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样子真是怪。价钱挺吸引人的。
发表于 2003-5-25 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有时“崇拜”会发展到“迷信”。更可怕的是不断有后来者随波继续高举“领袖”旗帜。

之所以旗帜不倒,是因为毕竟光学差距不象电子那样几年—换代,百十年的家底不是—时就没的,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所以我们目前还身在此山中。
发表于 2003-5-25 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就存在“蔡斯”迷信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