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robinhud - 

为什么屋脊会成为潮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5 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保持技术上的领先和超越,是能够产生高利润的必然因素,也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所在。高品质、优服务带来的高价格一般能为社会所认可。
[em01][em01][em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4 19:06:24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1-5 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北旅之星[/I]在2005-11-4 18:57:44的发言:[/B][BR]。
不错,在高端屋脊上几家也在相互竞争,不过面对几个理性的对手,总比面对几百个杀红了眼的对手好得多。
如果这几个大厂高端镜还在保罗镜上,那么将面对几十几百个有力对手,尽管技术上这些二三类厂也不是几个大厂的对手,但毕竟差距小了很多,加上这些厂在用料、宣传、及价格上的优势,会令这些大厂的日子难过很多。
所以现在在手持高端镜中屋脊占主流,决不是结构上的优势(保罗的优势其实应该更多),而是几大厂的利益趋动所致。

能不能这样理解:望远镜技术本身并不复杂,很大的区别在于制作的工艺和态度,从而反映出工业文化的积淀。

[em01][em01][em01]
发表于 2005-11-5 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HABICHT 8X30(没包胶) 5200元   SLC 8X30 6700元
HABICHT 7X42包胶     5800元   SLC 7X42 7300元
上述是市场价,再算两者的包胶差距、对焦轮差距、目镜差距、配件差距。不见得价差好利害。  
发表于 2005-11-5 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robinhud[/I]在2005-11-4 18:04:24的发言:[/B][BR我想是因为那些高级望远镜的主要消费市场主要都是在欧美日之类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 那里的望远镜消费者对这样的价格差不敏感. 但如果在中国, 肯定行不通


呵呵!不过据说发达国家的老外们比中国人更精鬼,反倒是中国的大款和贪官们只选贵的,不选对的![em01][em01]

望远镜属于另类,所以我经常留意老外们的照相机,见到的老外几乎人手一架,而且傻瓜机很少,多是单反,说明他们对相机还是比较了解的。按理说按他们的收入,既便是最新的机身镜头价格,对于他们来讲也是小菜,但奇怪的是他们所持的多是中低挡的,甚至不少人还在用理光、美能达的机械相机,说明了外国人在消费上非常理性!甚至很“扣”。

在北京的朋友不防抽时间去天安门广场统计一下[em07][em07]
发表于 2005-11-5 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北旅之星[/I]在2005-11-4 19:15:52的发言:[/B][BR]通

呵呵!不过据说发达国家的老外们比中国人更精鬼,反倒是中国的大款和贪官们只选贵的,不选对的![em01][em01]

望远镜属于另类,所以我经常留意老外们的照相机,见到的老外几乎人手一架,而且傻瓜机很少,多是单反,说明他们对相机还是比较了解的。按理说按他们的收入,既便是最新的机身镜头价格,对于他们来讲也是小菜,但奇怪的是他们所持的多是中低挡的,甚至不少人还在用理光、美能达的机械相机,说明了外国人在消费上非常理性!甚至很“扣”。

在北京的朋友不防抽时间去天安门广场统计一下[em07][em07]

前几年,在南京长江路见一男一女两老外,年纪非常大了,居然一人使一部磨得露铜的黑徕卡M4,看他们拍摄的架势一定是专业人士。
发表于 2005-11-5 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zhwwww[/I]在2005-11-4 19:12:22的发言:[/B][BR]。
能不能这样理解:望远镜技术本身并不复杂,很大的区别在于制作的工艺和态度,从而反映出工业文化的积淀。

[em01][em01][em01]


高端镜子技术上还是比较有难度的。

不过现在利益趋动一切,过分追求工艺和文化,将利润放在第二,结果必然最后到没有财力唯持工艺和文化的地步。昔日照相业霸主俫卡是最好的例子,将一款产品反反复复改来改去,某种程度上应该是无奈的选择。

而将工艺和文化放在第二位,利润第一位的佳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己跃居首位!

对于“文化”的理解,我们似乎也应该与时俱进呢?我们应该理解佳能其实是一种新时期新概念的工业文化,这种文化不同于传统的精益求精、过分追求感观工艺的旧工业文化。

正是这种新文化,出现了新式的防抖望远镜,谁敢保证若干年后,佳能新概念的集防抖、测距、罗盘、GPS、夜视、亮度调节等一身的望远镜不会成为高端望远镜的主流呢?仅在光学上,只要佳能认为有必要,完全可以做出更好的镜子来。
发表于 2005-11-5 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北旅之星[/I]在2005-11-4 19:45:45的发言:[/B][BR]]

正是这种新文化,出现了新式的防抖望远镜,谁敢保证若干年后,佳能新概念的集防抖、测距、罗盘、GPS、夜视、亮度调节等一身的望远镜不会成为高端望远镜的主流呢?

很有这个可能,数码相机的出现和发展很有这方面的前车之鉴,来卡和蔡斯就明显滞后了。

[em01][em01][em01]
发表于 2005-11-5 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美军[/I]在2005-11-4 18:35:45的发言:[/B][BR]知名厂商绝对可以引导潮流以及发展方向。

如果这个厂家老是用这种方法来“愚弄”用户,那么它就不可能走到知名这一步。
许多镜友都能客观地看待保罗和屋脊的问题了。任何偏激的观点并不有利于望远镜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拓宽自己玩镜的道路。不要轻易把自己囿于屋脊和保罗的狭小圈子里。多体会更种镜子的优缺点,可以多获得乐趣。
这句话可能引起一些人的反感:如果还没有积累足够的实际玩镜经验,没有实际使用过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保罗和屋脊,讨论这样大的问题,会有合理的结果吗?
发表于 2005-11-5 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北旅之星[/I]在2005-11-4 19:45:45的发言:[/B]<br>]

高端镜子技术上还是比较有难度的。

不过现在利益趋动一切,过分追求工艺和文化,将利润放在第二,结果必然最后到没有财力唯持工艺和文化的地步。昔日照相业霸主俫卡是最好的例子,将一款产品反反复复改来改去,某种程度上应该是无奈的选择。

而将工艺和文化放在第二位,利润第一位的佳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己跃居首位!

对于“文化”的理解,我们似乎也应该与时俱进呢?我们应该理解佳能其实是一种新时期新概念的工业文化,这种文化不同于传统的精益求精、过分追求感观工艺的旧工业文化。

正是这种新文化,出现了新式的防抖望远镜,谁敢保证若干年后,佳能新概念的集防抖、测距、罗盘、GPS、夜视、亮度调节等一身的望远镜不会成为高端望远镜的主流呢?仅在光学上,只要佳能认为有必要,完全可以做出更好的镜子来。

       有没有注意到老刘说Leica和Zeiss是把工艺和文化放在第一位,利润放在第二位?
       最近有机会看了不少高端日镜,说实话,他们缺的就是文化。许多人对Canon 10X42 L IS的边缘成像赞不绝口。我前几天化几百块钱买了个二手的Pentax 16X24,这种不入发烧友“法眼”的镜子,边缘成像几乎不输给Canon 10X42L IS。让我非常吃惊!思索以后,才恍然悟到,要得到平坦的像场,容易!只要采用特殊的光学结构。但是要得到精彩有味的影像,没有特殊的光学材料,独特的工艺就不行,没有文化素养的导向更不行。这一点,正是日镜的软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4 20:28:33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1-5 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robinhud[/I]在2005-11-4 15:34:55的发言:[/B][BR]  有大口径的, 如8X56之类,  贵得吓人, 也大得吓人, 重得吓人. 这种镜子和保罗镜相比到底好在哪里?  我认为是厂家为了追求高额利润, 搞出的市场引导行为. 通过宣传, 文章, 让那么一些米人觉得屋脊镜就是潮流, 就是身份. 即使价格贵出几倍, 也趁之若骛, 只买贵的, 不买对的

有没有见过8X56的保罗镜,比如视得乐的夜鹰8X56?可以上网查一查它的体积有多大?重量在这里没有意义,夜鹰用的是非金属材料。比较物品要有相等的条件为前提。
发表于 2005-11-5 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zhwwww[/I]在2005-11-4 17:54:49的发言:[/B][BR]的
这个观点广义角度讲是片面的,毕竟望远镜的消费对正常市场讲只是一个专用的普通工具,实际上如果存在以此消费为炫耀的行为应该是一种狭隘的意识表现,不排除会有这个现象的存在,但不具广泛性。
屋脊在使用和便携上有一定的优势,有些产品做工精致也很受人喜爱。较少品牌和单一产品的选择,通常是便于使用;较多品牌和规格的收集一般是出于爱好。
[em01][em01][em01]

非常中肯的看法!
发表于 2005-11-5 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美军[/I]在2005-11-4 17:14:36的发言:[/B][BR]离
我感觉用望远镜来观察近距离目标的人现在还是少数,这一优势对大多数人显然没有实际意义。

错错错。
手持8倍10倍的镜子看远能看到多少细节??? 个人认为至少一半情况下得在50米距离内看目标,或者说这是手持镜的合理观看细节的距离。那么,只要在这个距离内观看,普罗一定会看得眼胀。选择屋脊很自然的。何况,现阶段真正的大出瞳顶级普罗已经无法寻觅了(742的habicht还算一脉)...不要跟我提Nikon SP和Fujinon FMT,那么重也就罢了,体积实在是难以忍受...
发表于 2005-11-5 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16×24这样的规格场曲比较容易控制,因为口径比较小,实际视场也比较小。越是大视场,短焦大口径的,场曲就越难控制。
Canon这样的厂商成功是因为他有能力迎合为数众多的主流消费者需要,Zeiss和Leica则是有心无力。Leica死抱胶片机不是因为胶片机有多么经典,而是当时公司高层认为数码相机只是哗众取宠的花样。
发表于 2005-11-5 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厂商都是把盈利作为公司的主要目的的,如果说Canon不断推出数码相机的升级版是为了圈钱,那么Leica只是换个颜色,换个饰皮,加个Logo就推出一个“纪念版”(可以想想Leica M6一个型号推出了多少个纪念版),这种无本万利的“升级”倒是更让人反感一些。
发表于 2005-11-5 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Canon不断推出数码相机的升级版是为了圈钱,但却在数码相机发展面上带来了新的进步。

[em01][em01][em01]
发表于 2005-11-5 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funder[/I]在2005-11-4 21:10:08的发言:[/B][BR]16×24这样的规格场曲比较容易控制,因为口径比较小,实际视场也比较小。越是大视场,短焦大口径的,场曲就越难控制。
Canon这样的厂商成功是因为他有能力迎合为数众多的主流消费者需要,Zeiss和Leica则是有心无力。Leica死抱胶片机不是因为胶片机有多么经典,而是当时公司高层认为数码相机只是哗众取宠的花样。

16X24的镜子,出瞳只有1.5mm,场曲纠正相对容易,所花的成本也不大。这只是一个一百美元出头的镜子。对于上万的镜子,在场曲纠正上胜人一筹,技术上,成本上并不太难。日镜愿作,欧镜不为,都是制镜理念,研发重点不同所致。
发表于 2005-11-5 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数码技术得到大众的欢迎,就应该肯定。胶片的韵味更多地被行家所认可,也不要抛弃。除非数码真能排除胶卷味来。两者可以长期并存,但还会有主次之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4 21:29:38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1-5 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funder[/I]在2005-11-4 21:16:04的发言:[/B][BR]任何厂商都是把盈利作为公司的主要目的的,如果说Canon不断推出数码相机的升级版是为了圈钱,那么Leica只是换个颜色,换个饰皮,加个Logo就推出一个“纪念版”(可以想想Leica M6一个型号推出了多少个纪念版),这种无本万利的“升级”倒是更让人反感一些。


Leica M6应该有超过20个以上的纪念版
发表于 2005-11-5 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想获得全视场的清晰,难度还是颇大的,即便不考虑物镜的场曲,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Televue的Nagler目镜为了获得82度表观视场几乎平坦的像差,付出的代价是几乎10倍于普通目镜的成本,复杂的结构(虽然用了FMC但反差还是稍低),和巨大的体积重量(20mm Nagler II重量超过1kg).
关于数码和胶片,个人认为相同幅面数码获得的细节更多,但胶片比较容易做到更大幅面。色彩上,胶片不用PS就可以很漂亮,数码可以PS到几乎看不出来和胶片的区别,但是经常要找一个胶片来参照才知道往哪个方向调才漂亮,所以用胶片培养一下对色彩的感觉还是很重要的。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5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毒龙兄这几年拥有过多款顶级普罗镜,现在却开始使用屋脊镜;专做普罗镜的STEINER,这些年努力地到屋脊市场分一杯羹。足见屋脊成为潮流,是用家用钱投票的结果。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