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几年,施华作为一个日锐意进取的厂家,几乎是引领着高端望远镜的方向。大约在2012年,率先进行了单筒望远镜的升级,直接开放了全新的ATX系列,口径上限做到了比同行更大的95mm口径,比原来的80mm主流口径面积增加了足足1.41倍,而大口径对于高倍单筒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口径是同级别的情况下,决定亮度、舒适性、分辨率的最重要因素。
SWAROVSKI ATX95推出以后,毫无疑问是NO.1,五六年来没有对手,风平浪静,其他厂家用沉默表示了“屈服”。
2017年,蔡司也宣布推出新一代的顶级单筒镜ZEISS Harpia 95,口径最大也做到了95mm,明显是针对施华去的(奇怪,为什么不直接干到98mm或者100mm?直接在气势上先占个心理优势)。
好事多磨,因为各种原因,直到一年多以后,蔡司才正式全球供货。实际上在此之前,蔡司就拿出样品在全世界进行了试用,根据结果来看,有人提出来口径缩水、锐度稍欠等令人担心的现象,中国今年7月份蔡司经销商会议上也带来了一只ZEISS Harpia 95,可惜我没有时间去。所以这次在国内第一时间拿到货以后,马上和SWAROVSKI ATX95进行了对比测试。
首先要说的是,传统的单筒望远镜,基本上都是采用目镜变焦(变倍),优点是可以简化物镜,降低成本和难度,保持恒定口径。
蔡司设计师觉得有必要展示一下自己在摄影镜头方面的实力,证明自己历史上是望远镜一哥的地位,所以别出心裁采用了物镜变焦(变倍)。那么经常玩摄影的用户就考虑了:物镜变焦做出恒定光圈意味着非常复杂和高昂的成本,而过于复杂的设计,会直接影响到分辨率的发挥,后来厂家公布了主要数据,出瞳直径不在不同倍率下是变化的,说明了厂家没有使用恒定口径的设计,这样会相对简化一些物镜,当然也会导致中低倍率口径的缩水,引起亮度的变化,究竟结果如何呢?我们下面会给出答案。
记得之前我说过,蔡司这种设计还会带来一个优势,当时没有说,主要是担心光程够不够,这次找了几只1.25寸天文目镜实验了一下,完全可行,就是自己改装一下接口,变成标准的1.25寸天文接口,而我们只需要找一个好一些的定倍目镜就可以了,这样就可以随意扩展倍率和表现视场了,而定倍目镜选择性很大,抽时间设计做一批这样的接圈。
其实蔡司也有类似考虑,以后可能会推出其他特性的目镜,所以厂家在机身上没有标出倍率,只标识了变焦范围,缺点是你只能概略估测倍率。
我们从望远镜主要的一些指标逐项测试,从11月18日开始,断断续续历时大约几天左右,今天发表之前,天气很好,又补拍了一些照片。
测试的二只镜子都是随机拿的,没有单独进行挑选,后来也找了二只相同产品大概横向比较了一下,感觉个体之间差别还是很小的。
测试主要是在北京商界709的北向露台上进行,这里视野不错,加上这几天天气很好,分别测试了白天的排气风帽、夜间的星空、黄昏和夜间250米左右路口的路灯和车辆。
目镜拍摄使用了索尼a6000+16-50标配头,和华为mate9手机。
我的索尼a6000其实还有更好的二只蔡司头,可惜和目镜配合不佳,我当初总是觉得标配16-50头太廉价,拍摄效果不好,就先后上了二只蔡司头,觉得像质大幅度提高了,后来偶然间和这只廉价套机头同时比较了一下,又发现其实性能也不错,分辨率差距只能在100%显示时才可以看出一点差别,色彩饱和度和畸变稍逊。华为mate9手机的拍摄功能说不上特别好,不过也不是很差。
为了避免后期认为干扰,除了注明的外,照片都没有后期调整,只进行了简单的压缩。
照片一部分使用了光圈优先,一部分照片采用了手动曝光,尽量体现公平性。
但是相机和人眼还是有明显差距的,尤其是体现在色彩、亮度表现上,畸变、色差也有差别,似乎只有视场范围比较准确,这也是长期以来反对用目镜后来评价望远镜的原因,以下照片仅供参考,描述还是以目视结果为准。
|